王銀山
摘 要: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展思維,培養想象力,開發創造潛能。創新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要求,其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農村語文教學中,培養、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尤為重要。因為這是從根本上深化農村教學改革,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古詩文是文學苑中艷麗的奇葩,是我國五千年文化的瑰寶,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寶地”。如何利用好這塊“寶地”培養農村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是語文教師應予以重視的問題。就此進行了嘗試性教學,現具體談談幾點體會,與同行共勉。
關鍵詞:美讀吟誦;品味意境;質疑感悟;創造性思維
一、美讀吟誦,激發思維
古詩詞本身所具有的音韻美和節奏感通過誦讀體現出來,能夠極大地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和藝術感染力,是激發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通過多媒體配樂范讀,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聲情并茂的詩詞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到來自詩詞本身韻律的美,進而感知語言文字的魅力。
于漪說:“要反復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反復誦讀,旨在通過反復咀嚼,反復品味,達到感同身受地與作品對話,與作者對話的目的。學生誦讀的過程,同時也是思考的過程,他們由聲入情,由情入境,由境融情,思維不停地得到訓練。下面以曹操《觀滄海》為例。
第一,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初步領略詩作恢弘壯闊的畫面景象,以獲得整體的大致印象。詩人登上褐石山頂,臨海遠望,視野廖闊,蒼茫景致盡收眼底。第二,帶著問題去讀,指導學生分析意境,發揮想象:久經沙場,立志建功立業的詩人剛剛北征得勝,回師途中而對如此波瀾壯闊的景象,心中涌起了怎樣的觸動?第三,仔細品讀,引導學生揣摩詩人寫作的意圖,挖掘詩歌深層的意味。雖然已是秋風蕭瑟的季節,但島上卻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給人生機勃勃之感,沒有絲毫悲秋感傷的情調,這正是詩人博大精神境界的寫照。這樣也就做到了詩歌誦讀教學與思維訓練的緊密結合。
二、品味意境,放飛思維
豐富的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基礎,亞里士多德說過:“想象力是發現、發明等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沒有想象力就沒有創造,善于創造就必須善于想象。
在古詩中,作者在描繪畫面的同時,往往將自己的感情、意愿寄托其中,從而創造出情境交融的藝術境界,詩歌也因此有了意境美。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更應鼓勵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創新的潛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能力,透過作品語言的表面含義去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教學《與朱元思書》,可讓學生想象自己跟隨吳均一起從容出游欣賞富春江的奇山異水:江流緩慢處流水清澈見底,水中的魚兒、石頭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流勢湍急處,似箭飛、像馬奔那樣勢不可擋,使人驚心動魄。山呢,又是怎樣的奇特?富春江兩岸的高山生長著蒼翠的樹木,寒意襲人。崇山峻嶺之處傳來的潺泉聲、蟬聲、鳥鳴聲,簡直就是一支大自然的和諧歡歌,學生在想象中很快進入了意境。在吟誦中發揮想象,把語言文字轉換成生動可感的畫面,學生徜徉在詩詞營造的意境里,放飛想象,豐富了學生的心理情感,豐富了學生的想象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質疑感悟,拓展思維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總是從疑問開始的,鼓勵學生緣疑質難,以疑促思,想方設法創設問題情境,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研究探討問題的過程中積極思維,在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中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問題,提出各種創造性的見解。教師作為主導者,應引導學生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共同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
能力。
以《小石潭記》為例。這是一篇意境優美、情感豐富的散文。由于特定的寫作背景,所以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就成了本課的教學難點。鑒于此,教師提出問題:
(1)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每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都寄托著作者深深的情感,請同學們再讀課文,說說從中感悟到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問答后,教師總結,共同明確:
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作者的感情由樂變憂。
(2)面對優美的景色,心情本該是愉悅、快樂的,而作者卻是如此憂傷,請同學們結合寫作背景,在小組內討論:作者的憂傷從何而來?(投影寫作背景)
討論后,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就會流露出來。
這樣設置問題就是激發學生質疑辨疑的意識,讓學生真實體驗作者的思想情感,不僅能加深對詩歌精髓的理解,也讓學生受到了良好的人文精神教育,同時,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也在問題解決中得到了提升。
總之,古詩文教學以其特殊的方式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教師應多一些創新精神,敢為人先,勤于探索,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把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巧妙地融入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才能使語文教學變得新穎而鮮活,也才能為農村學生提供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的思維空間,讓農村學生在古詩文這個百花園中也能盡情采擷“創新”的花朵。
注:本文系省級課題《關于農村初中語文自主探究創新式教學實踐與研究》研究成果。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