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麗鳳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傳統的教學模式方法不再適用,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代表的新模式應運而生,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首先分析了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優勢,然后闡述了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中的具體應用,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小組合作
新課改的實施,要求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課程,關系到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實踐證實,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在語文教學中具有較高價值,以下對此探討。
一、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優勢
第一,拓寬學習空間。小組合作學習,將學生個體競爭轉變為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將師生單向交流轉變為師生、生生之間多向交流,有利于創建輕松自主的學習環境,更好地培養創造性思維,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第二,培養主動意識。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能闡述自己的想法,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能更好地學以致用,接受不同的觀點,有效提高學習能力。第三,提高學習效率。合作學習時每個成員都有分配的任務,通過集思廣益、盡其所能,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提高學習效率。此外,成員之間互幫互助,交流彼此的知識感受,能充分融入集體,增強集體主義,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二、小組合作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中的應用
1.識字教學
在識字教學上,主要采用象形圖導法、形聲串聯法、故事聯想法等,以形聲串聯法為例,漢語漢字學家蘇培成的研究指出,56.7%的漢字屬于形聲字,因此小學階段的生字中形聲字較多,且形近字的學習難度大。以“浪”字為例,其中“氵”是形、“良”是聲,學習時可以聯想浪花襲來水體運動產生的聲音。在形近字上,以“辨”“辯”“瓣”為例,“辨”字和分析識別有關,“辯”字和言語討論有關,“瓣”字和植物花草有關。小組合作教學時,首先要科學組建小組,一般控制在3~5人,在性別、個性、能力、特長上優勢互補,并利用MHRSP量表進行評估,實現最佳搭配的效果。此外,分組后培養小組成員的學習能力,進行明確分工,例如組長、資料員、記錄員、紀律員等,從表達能力、歸納能力、協作能力等方面進行培養。
2.閱讀教學
在閱讀教學上,小組合作教學要注意四個方面:第一,小組劃分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第二,制定明確的學習任務,在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帶著問題去閱讀;第三,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第四,增強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由于學生的家庭環境、社會經歷不同,對于文章的理解也不同。以《我愛這土地》為例,教師可以安排組內成員朗讀感興趣的片段,然后其他小組選出代表概述文章內容,最后教師進行補充和總結,提高小組成員的參與度,改善教學質量。
3.口語交際
在口語交際上,小組合作學習要考慮到學生在性格、智力、語言水平上的不同,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和多樣性,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學期間,教師應該將不同性格的學生分在一組,促使所有成員都能傾聽、思考,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升。為了維持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活動方式,例如訪談、辯論、演講、小品等。組內成員通過角色體驗,促使口語交際更加具體豐滿,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4.作文教學
在作文教學上,小組合作教學流程是:選擇作文題目—小組合作審題—小組討論修改—教師最終點評。以審題環節為例,首先要明確文體類型,例如,《快樂的周末》明確了寫作時間,《我的媽媽》明確了寫作對象;《海邊發生的故事》明確了寫作地點。其次,小組要討論出作文提綱,包括主題、材料、六大要素,由教師列舉在PPT上,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討論。以《難忘的一天》為例,提綱內容如下:(1)寫人為主還是記事為主;(2)選擇哪個日期來寫更好;(3)素材的搜集與取舍;(4)需要突出哪些關鍵詞。
5.綜合性學習
在綜合性學習上,應該將文前引、文中拓、文后伸相結合,小組合作學習中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利用生動形象的課件,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接受學習信息、展示學習成果。將辯論、競賽等形式運用于教學中,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以《只有一個地球》為例,綜合課程教學期間,可以模擬語言競賽活動,其中教師是主持人,選取5名學生作為嘉賓,前兩排學生作為現場觀眾,其余學生是場外觀眾,可以通過撥打熱線的形式和現場交流。如此教學,能調動全員積極性,在實踐中獲得學習體驗。
綜上所述,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能拓寬學習空間,培養主動意識,提高學習效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較高價值。文中從識字教學、閱讀教學、口語交際、作文教學、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介紹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應用,希望為教學活動提供參考借鑒,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楊鳳林.小學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現狀的調查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4(1):245-248.
[2]農俏芳.小學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方法的實施[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4(4):40.
[3]余秀娣.小學語文小組合作閱讀教學策略探討[J].考試周刊,2013(75):27-28.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