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玉霞
摘 要: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因為大量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子女多為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監督、管理和教育,因此在校期間學習動機不足,學習的思維不強,學習興趣不濃,學習效率不理想。又因為班級學生基數過大,造成教師的管理難度進一步加大,進而影響了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顯著提高。而小班額教學模式為農村小學教育教學帶來了更大的發展機遇。在此,對農村小學小班額背景下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進行簡要的探究。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小班額背景;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隨著國家對農村地區經濟、文化、教育、科學等事業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農村地區教育事業的均衡化發展也逐漸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焦點。但是傳統的農村小學教學中,多采用大班化教學,學生基數大,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對學生的管理、督促不到位,導致部分學生的學習處于失控狀態,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深入,探究活動不積極,實踐活動不科學,導致教學效果也明顯受到了影響。小班化教學為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更大的發展動力,教師的注意力可以分配到每一名學生身上,課堂教學中可以隨時關注到任何一名學生,學習活動得到了有效開展,效果得到了提升,高效課堂自然得到了強有力的構建。那么,我們在農村小學小班額背景下的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中應當如何進行教學呢?
一、保證學生的主動參與
農村小學生的學習環境、生活環境、社會閱歷、學習資源等諸方面都不如城市的小學生良好、豐富,沒有太過強烈的學習欲望,對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對自身發展的重要影響認識不深,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注重于興趣的激勵作用,對某一學科或者某一學科的任課教師比較喜歡,就會對該學科的學習持積極踴躍的態度。針對此種情況,作為一名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師,在小班額背景下,應當采取多種有效的手段對學生進行激發,保證學生對教師組織的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保證課堂教學效果的大步提升。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找春天》一文的教學中,需要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背誦課文,能夠體會春天的美好景色,能夠體會在大自然中的愉悅情趣,形成熱愛春天、善于觀察發展的美好性格。因為對于二年級小學生來說以上教學目標難度不小,容易造成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受到影響。因此教師針對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環境,組織小學生進行野外踏青活動,帶領小學生走入大自然,觀察春天到來之后的動物、植物的生機勃發,體會自然界中事物的明顯變化,孩子們玩得異常開心,對春天的景物變化也有了明顯的感知。在此情況下再開展學習活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增強,學習效率自然大大提升了。
二、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
我們對小學生進行小班化教學,可以保證小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更大程度參與,同時也需要對學生的思維、意識、理念、能力、情感等多方面進行培養和強化。但是農村小學生畢竟接觸的社會較為狹窄,學生的生活理念和生活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這就要求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在教學中采取創設教學情境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構建多種形式的、多種主題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增進感知、獲得感悟。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第二十五課《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文的教學中,教師首先給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如果我一只手里拿著一個玻璃球,一只手里拿著一個大鐵球,哪一個更重?學生紛紛回答:“鐵球重!”教師繼續提問:“那么,如果我在樓上同時把兩個球扔下去,哪個球會先落地呢?”孩子們憑著想當然,紛紛喊道:“鐵球!”這時候教師組織孩子們進行實驗,教師站在二樓上把兩個球同時放手,孩子們在地面上觀看兩個球落地的情況,發現兩個球的落地并沒有分出先后,孩子們感到很奇怪。這時候教師再對學生引導,讓孩子們在濃厚的求知欲望的促進下,開展對課文的學習。這種問題情境的創設,給學生更多的探究動力,保證了高效課堂的構建。
三、注重激勵的評價策略
農村小學生沒有多少心機,醇厚、樸實是他們的共同特征。他們更喜歡受到教師的贊揚,更喜歡聽到教師的鼓勵。因此教師在小班化教學中應當對學生進行及時的鼓勵,提升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小學生以更加濃厚的興趣投身到學習活動中來。當學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時,教師應當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所帶來的成就感,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愉悅感,從而讓學生以更加積極的姿態開展小學語文學習活動,保證課堂教學效果的更大提升,實現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真正構建。
總而言之,小班化教學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更加有利于學生知識的豐富,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有利于學生情感的培養,更利于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總之,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語文課堂教學,就是高效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胡興海.小班額背景下小學高效課堂模式研究:淺談語文學科開展探究學習活動的過程和方法[J].小說月刊,2016(3):134-135.
[2]牛生才.農村小班額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6(9):42.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