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強
摘 要:思維導圖是用圖表表現的發散性思維,是發散性思維的一種表達方式。發散性思維過程也就是大腦思考的過程。通過捕捉和表達發散性思維,思維導圖將大腦內部的過程進行了外部呈現。從思維導圖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設計中的應用、在課前預習環節的應用、在構建知識結構的應用三個層面展開闡述。
關鍵詞:思維導圖;發散性思維;品德與社會
在教育教學手段日益發展的今天,隨著思維科學手段的發展,思維和知識的可視化手段也越來越多地應用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本文試圖以一個教學實例講述思維導圖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所起的重要作用,并結合實際分析如何將它應用于品德與社會課教學。
思維導圖是以發散性思維及其自然表達為特征的一種新的高級思維方式。它利于學生分清主次,能更快更清楚地看出導圖概念及其蘊含之間的彼此關聯,使學生思路更開闊、思維更清晰。心理學家和視覺感知專家由拉爾夫·哈伯從事了一項研究,給受試者看2560張幻燈片之后讓他們對圖片進行辨識,準確率達85%—95%。不僅哈伯,還有尼克森等一大批科學家通過視覺刺激的實驗確認,一圖值千字。因此,我將思維導圖用于品德課堂教學,聯系學生實際,解決學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思維導圖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教師上課都要寫教案,但傳統的以課時為單元設計的具體教學方案往往會缺乏創造性,許多老師上課前常常會沿用過去的或者是別人的教案。思維導圖則能讓傳統的教案走向具有創造性的教學設計。應用思維導圖來進行教學設計是一種既直觀形象,又生動有趣,能有效地激發教師的教學創意,避免傳統教學設計中枯燥地寫教案的不足的方法。好的教學流程圖可以給人以美感。或方或圓或規則的教學流程圖的運用,為教師的創新潛質打開了一片展露才華的天地,每人每課都可以盡心創作。應用結構流程圖進行教學設計,品德與社會課教學過程的每一環節都在流程圖上展現,也是對教師備課中系統性思維和邏輯思維的一種鍛煉。結構流程圖中各環節間的邏輯聯系能充分體現教學思路、過程和效果。圖形和文字結合,并與多媒體技術結合應用,能直觀生動地表述教學內容,方便教師在教學中貫徹實施。這樣的教學設計,也方便大家對教學設計進行評價。這些圖上展示的內容,可以看出每一位教師的施教方案是否適用,是否體現了教育教學的新理念。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家人的愛》為例:(見附表)
二、思維導圖在課前預習環節的應用
課堂學習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必須讓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有較多的活動性、探索性的問題,如果學生課前進行良好的預習,就能對教材的知識與信息進行梳理與處理。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課程目標只有通過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主動參與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家人的愛》一課充滿著生活性、趣味性和活動性。學生經過課前的仔細觀察和課中感人有趣的活動體驗家人的愛,并真正從內心明白家人對自己到底有多少的愛。因此根據教材的特點,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可以在課前布置預習:觀察家人的付出,并繪制出家人關愛自己的思維導圖。要求與建議:(1)用不同顏色的文字標注。(2)不限于自己畫的圖片,還可上網查找適合的剪貼畫、3D動畫、相片和視聽文件。(3)發揮想象,讓你的思維導圖有趣和富有創造性,更令人難忘。
預習階段應用思維導圖,能讓學生對教材有初步的了解。教師可根據學生所作的思維導圖,了解學生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及時發現存在問題并以此為據確立教學重難點,讓教學更有針對性。
三、思維導圖在構建知識結構中的應用
人類對圖片的辨識能力極強,究其原因,圖片大量地使用了人們大腦的各種技能,如色彩、外形、視覺節奏、想象等等。想象其意為“用大腦畫圖”。圖像引發廣泛的聯想,能加強創造性的思維和記憶。品德與社會學科強調從兒童的視野出發,采用適合兒童的形式,如充分發揮圖畫照片等的積極作用,增強教材的趣味性、可讀性和啟發性。在信息量如此之大的高科技時代,教學中使用思維導圖,將教會學生思考與學習,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思維導圖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簡單問題條理化,讓條理性的問題更易理解,從而增強學習思考的系統性、條理性和縝密性。
從知識構建的角度看,思維導圖能夠使我們分清知識之間的主次聯系,更清晰地看出新舊知識如何彼此關聯,也更能創新性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應用新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英]東尼·博贊,巴利·博贊.思維導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6.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