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元玲
摘 要:探討了小學三年級科學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科學課中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觀察能力,積極動腦,認真思考問題,小組合作交流和諧愉快,讓孩子們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體驗參與的快樂,從而獲得探究的新知識。
關鍵詞:小學科學;行為習慣;探究興趣;觀察能力;體驗參與;科學素養
新課標指出:小學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小學三年級科學課又是《科學》的初始階段,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是一件很興奮的事情,他們對科學教材中的內容產生非常濃厚的興趣,拿著書本就想去翻翻看看,有著強烈的學習欲望,也愿意主動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來。因此,作為科學課的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科學課中良好的行為、學習習慣和觀察能力,積極動腦,認真思考問題,小組合作交流,和諧愉快,讓孩子們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體驗參與的快樂,從而獲得探究的新知識。
一、培養學生科學課中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
小學科學課的探究活動是由若干個基本步驟所組成,學生有了活動的空間,再加上三年級的學生天性好動,缺乏自制能力,以及對科學探究的極大興趣,往往在課堂教學中,經常看到探究活動在學生的興奮大叫中開始,在老師和學生的手忙腳亂中進行,在老師聲嘶力竭的叫停和學生的依依不舍中結束,出現了“一動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的現象。因此,培養孩子們科學課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很重要,可良好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采用了“積分獎懲制”,具體做法是:
把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和科學課堂的具體要求都量化為積分,全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量化。上課前準備好課中的學習用具,預備鈴聲響起,全體同學在實驗室外按小組列隊靜候老師,如果做好了,每組都可以獲得2分的基礎積分;上課時,有紀律積分;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有積分;能做到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并提出不同建議的有積分;小組成員合作學習討論時和諧愉快有積分;做筆記時安靜也有積分……一個月獲得積分最多的小組成員每人可以獲得學校的“小典小雅”激勵獎章。這樣用積分機制量化規范孩子們的學習和行為習慣,通過長期的訓練逐漸養成了良好的科學學習好習慣,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對科學課的學習興趣。
二、激發學生科學課的探究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小學科學是一門啟蒙性的學科,同時也是學生接觸外界的重要途徑。小學生所具有的觀察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培養。三年級的小學生對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在教學中讓他們親自去接觸自然界中的事物,凡是能觀察到的教材內容都讓他們親自去看、去摸、去感受,積極為他們創造觀察的條件,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比如:教學“觀察植物的葉”,首先讓孩子們到校園或居住的小區里觀察植物的葉子并摘幾張大小不同、顏色不同的新鮮樹葉,同時撿上幾張落葉。上課時讓孩子們猜想樹葉有哪些相同與不同?利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其結構,比較新鮮葉和落葉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得出結論:一片完整的樹葉由葉片、葉脈、葉柄組成;不同的葉顏色不同、大小不同,結構卻是相同的。從這樣直觀地教學中,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還使孩子們從中學到了如何觀察事物,獲得了想要的知識。
三、關注學生的參與過程,讓學生體驗參與的快樂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的質疑,從無疑到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時常探究。要讓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推動課堂教學過程,讓學生參與過程成為主流,體驗參與的快樂。比如在“觀察蝸牛”教學中,我讓每組孩子都帶著蝸牛、飼養杯(瓶、盒)樹葉、菜葉……來到實驗室,發給每組一個放大鏡。在教學中,我讓孩子們先說說你想了解蝸牛的什么呢?接著提出猜想蝸牛的身體結構怎樣?它們靠什么活動?帶著這些問題讓孩子們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蝸牛,把觀察的步驟及觀察到的現象及時填寫在實驗報告單里,同時寫出小組觀察的結論:蝸牛是軟體動物,有殼、頭、觸角、眼睛、嘴、腹部、尾部、有腹足,它們靠腹足做波浪形運動。在學生參與觀察蝸牛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好奇充分得到了釋懷,學到了蝸牛的相關知識,也從中獲得了參與的快樂。
總之,擔負科學啟蒙任務的小學科學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觀察能力,關注學生體驗參與的過程,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使他們正確地認識周圍的世界,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1]朱紀華.現代小學科技教育[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0.
[2]張奇,韓志偉.小學科學教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何紫亞.如何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菏澤學院學報,2014(S1):163-16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