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南
摘 要:從大量的中國古代唱論之中,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傳統歌唱藝術是十分繁榮的。無論是徐大椿的《樂府傳聲》還是燕南芝庵的《唱論》,無一不是中華民族聲樂發展的重要支撐。中國的聲樂作品具有中國特色的審美情感,這是其他音樂作品所不具備的情感和歷史。本文從中國聲樂作品之中的“心聲合一”作出教學反思,期望能夠尋求到更好的教學方式和方法。
關鍵詞:“心聲合一”;中國聲樂作品;教學應用
處理好演唱技巧是表達聲樂作品情感的關鍵,也是關系到聲樂演唱效果的根本。從我國古代的《樂記》等相關文獻中不難發現,我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對于教學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演唱中的“心聲合一”也是十分重要的。
1 “心”與“聲”的界定
根據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可以得出,嵇康就聲音之中有沒有喜怒哀樂進行了多次辯論,最終提出了聲音應當是以善惡為主的,與音樂是沒有關系的。但是音樂是與情感有密切關系的,沒有“心”就沒有“音樂”。因此,可由此判斷出,“心”與“聲”是密不可分的。音樂是為了表達情感也就是“心”而存在的。
中國的聲樂作品可以說數不勝數,總體可以劃分為三類,一種是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一類是中國民間歌曲,一類是中國的歌劇。這三類作品之中都有著獨特的曲風和曲韻,但是,不難發現這些樂曲都是為了“傳情”,都是需要體現“解明曲意”的重要性的。由此不難得出,“心”與“聲”是密不可分的。
2 聲情并茂,心聲合一
在演唱中國聲樂作品的時候,對于情感的表達是十分重視的,這是聲樂作品的靈魂所在。《樂記》之中曾經提過:樂者,音之所由生也,是故去哀心者。由此可以看出,古人的聲樂作品其實是把情感放在第一位,將技巧放在后面的。無論是由古琴曲改編的藝術歌曲還是地方民歌都可以發現,大部分歌曲都是十分隨意的,沒有強烈的樂譜性。這與西方音樂有明顯的區別。因為中國的聲樂作品很大一部分是由勞動人民即興創作的,是一種即時情感的表達,自由度較高。在中國聲樂演唱中,一定要能夠把握技巧與音樂的關系。讓二者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才是一種完美的狀態。其中有以下幾種技巧是學生需要學習和掌握的。
2.1 氣息與呼吸
無論是什么唱法,美聲、中國民族音樂都對呼吸十分關注。在中國聲樂演唱中,要合理利用氣息,因為氣息是聲音的支柱。在吸氣的時候,要能夠保持各個發聲器官協調且統一。這與我國古代《唱論》中的“氣沉丹田”不謀而合。美聲唱法講究的是胸腹式呼吸閥,這種歌唱方式要求學生吸氣多,同時在吸氣的時候保持平穩。中國聲樂演唱也是如此。
2.2 對聲音的控制
中國聲樂對于聲音的控制是十分精準和連貫的。燕南芝庵的《唱論》中就提到過“偷氣”。這種“偷氣”的概念最終是為了保持聲音的連貫。并且,要求演唱者能夠在演唱之中保持精準的起音、連貫的讀詞、自如的轉換變音等等。古人就說過: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墜。這句話就是說在變音的時候要分明,對聲音的控制要清晰。這些演唱技巧都需要通過日復一日的積累才能夠練成。正所謂“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
2.3 對情感的控制
中國聲樂注重的是“聲情并茂”,很多時候,即使技巧上有所欠缺,但是如果情感充沛,讓人能夠深切地感受到演唱者的“心”,那么也可以稱之為一場較為成功的演唱。這與美聲音樂以及流行音樂是不同的。中國聲樂作品的一切都是圍繞一個中心思想和情緒展開的。學生在演奏之前一定要能夠掌握每一句話的情感控制,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有時候很有可能兩句話之間就可能出現很大的情感轉折,那么由此帶動的旋律變化以及音準音調的變化都是要能夠把握的。因此,演唱一定要注重對情感的控制,也就是對“心”的控制。
3 “心聲合一”在教學中的應用
3.1 字調帶動聲調
中國聲樂作品為詩詞藝術歌曲,絕大部分都與古詩詞創作有關。這些詩詞在“平仄”“音韻”上本就十分注重。很多作品的旋律都是根據作品創作本身的字音、字調來編排的。想要很好地把握中國聲樂作品的演唱,必須掌握好唱詞中的聲調。通過詩詞中的字調,學生就可以帶動聲調,這是十分自然并且連貫的。演唱者對于字詞有了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就能夠很好地利用好情感和演唱技巧,將這些聲樂作品演唱到極致。
3.2 詞義帶動情感
中國聲樂作品與歐美歌曲以及流行樂曲有著很大的區別,在中國聲樂作品的演唱中,情感是無形表露的,但確實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感受到的。通常,歌詞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是比較傳神的,因為詩詞本身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對情感的表達都十分鮮明。演唱者如何運用自己的唱腔去表達情感十分重要。唱詞作為聲樂演唱中的必要組成部分,一定要處理好。
3.3 具體案例分析
以《我住長江頭》為例,可以發現,這首古詩詞本身就具備一定的平仄規律,甚至是可以吟誦的。它的上闋的二四句是發完元音的e/u之后歸到i這個音韻的,下闋是以i作為母音的。全區的下闋變化出現了3次,每一次對于聲音的處理和要求都是不一樣的。聲音的強弱關系,情緒的處理,甚至是聲音的轉變方式等等都是不同的。并且,需要學生能夠通過分析語句,以聲調帶動音調。同時,在演唱每一個聲樂作品之前,必須進行詩詞朗誦,深入理解,這是必不可少的。
4 結語
中國傳統的審美思想影響著國人的美學觀念,中國聲樂作品具有獨特的魅力。在音樂創作和演繹中,越來越多的中國聲樂作品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教師一定要能夠從咬字、情感、行腔等各個方面,從中國人的審美意識出發,才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去理解和學習更多的中國聲樂作品,才能夠展示出中華民族文化獨樹一幟的特色。
參考文獻:
[1] 俞子正.關于聲樂演唱的音樂語言和文學語言[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14(03).
[2] 范衛平.“音聲相和”:中國音樂美學思想的核心命題[J].中國音樂,2014(03).
[3] 李崢嶸.從中國古代音樂文化審美視角論當代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