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鐘雅
【關鍵詞】 數學教學;應用題;分析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9—0113—01
分析應用題,能夠幫助學生將已經學習過的知識,與應用題中的相關數量關系對應起來,使學生把數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數學思想方法,為培養和發展學生應用題分析能力提供了最有利的幫助。下面,筆者就如何培養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應用題分析能力談幾點體會。
一、了解數學信息
學生分析應用題的起始階段,必然是認真閱讀應用題的字字句句,開始第一步的審題環節。認真審題,第一階段是從閱讀整道應用題的文字語言開始,逐字逐句,理清這一道應用題涉及到哪些數學概念,從而讓淺層的閱讀逐漸向深層挖掘數學信息轉入,了解題意和條件,把文字表述變為具體的數學表象。當然,審題的方法可以是學生默讀理解,也可以讓學生大膽讀,大膽說,說出題意,說出具體內容和問題。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善于讀題,精于審題,抓住關鍵詞句,從而理解題意。
如,新華工程隊修一條水渠,10天修了一半多100米,剩下部分按照原進度繼續修4天,這條水渠長多少米?首先,教師讓學生從讀題中了解信息和問題,理解“10天修了一半多100米”和“剩下部分按照原進度繼續修4天”的意義,教師鼓勵學生分析并思索,這是一道關于什么數學概念的應用題,即兩級混合運算,掌握“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順序。通過教師的點撥,讓學生學會審題,自主理解,分析應用題中的數學信息,遷移數學知識,并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二、分析數量關系
培養中高年級學生的應用題分析能力,就要重視引導其分析數量關系,這也是應用題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數量關系的精準分析,才能找出解答的策略。因此,教師引導學生解答應用題時,應鼓勵學生基于理解后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數學應用題中的具體情節。學生要學會對每一道應用題的算法進行說理,從應用題的具體情節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并將此數量關系補充到已知的數學概念中。
如,把一根木材鋸成6段,需要10分鐘,把它鋸成12段,需要多少分鐘?這道題,乍一看,似乎可粗略認為,鋸成6段所需時間是10分鐘,那么,鋸成12段則是6段的兩倍,鋸12段時間應該是20分鐘。但是,認真思索,發覺這種論述并不正確。從簡單的語言描述中,木材需要被鋸成6段和12段,但真正發生的數量關系體現的是鋸的時間和鋸的次數,弄清楚實際被被鋸成6段和12段時,所鋸的次數才是關鍵點,才能用“歸一”或 “倍比”的方法求解,這一分析讓學生恍然大悟。這是一種由表及里的分析思路,就是在具體解題過程中,要深入剖析已知條件,了解和發現數量關系的實質,從而理清算理,獲得正確解答。
三、拓展訓練思路
拓展訓練是培養學生分析應用題能力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學會了分析并不意味著就能夠順暢無阻下去,而是要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即面對同一類型應用題要嘗試著尋找不同的解答思路,即一題多解并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題目中的含義,展開不同思路,尋找不同的解題方法,從而拓展中高年級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分析應用題的能力,從而提高解題能力。
如,一列火車4小時行駛了368千米,用這樣的速度,再行10小時,一共行駛了多少千米?引導學生分析,一種分析是:從已知數量關系中得出每小時的行程千米數,先算再行10小時所需行程,最后前4小時與這10小時的行程相加即是一共行駛的米數。另一種分析是:從已知數量關系中得出每小時的行程千米數,將前4小時與再行的10小時相加乘以每小時的行程千米數,則可以得出答案。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最難教的,問題類別較多,內容比較分散,培養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應用題分析能力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師要通過掌握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標明步驟,從各個解題環節入手,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抓住解答應用題的基本流程,培養良好的審題習慣,從具體的題型中多分析,積累解題經驗和方法。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7]GHB0254。)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