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彩容
摘 要 提問教學法是小學數學課中的重要教學方法,對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激活數學學習氣氛,激勵深入思考數學問題,促進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優化實施提問教學,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教學形式,應用有效提問策略,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和素質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 小學數學;提問教學法;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1-0073-01
課堂提問是一門巧妙的教學藝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巧用良好的提問方式,能使學生更加努力學習,對數學問題充滿自信心,不斷迸發對數學探究的興趣,訓練培養起應有的數學思維能力。下文,針對如何有效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問題,提幾點教學體會。
一、激趣提問,激勵數學學習興趣
趣味性是課堂提問的基本要求。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數學課中,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環境下愉悅地學習,提高學習效果,教師必須重視利用激趣教學方法,創設提問情境,將知識由靜態化向動態化轉變,促使學生不斷增強探究學習數學的興趣。如果學生對數學課提不起一點興趣,那么他們的學習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
例如,在《圓的認識》一課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設計一個充滿趣味的問題情境:“在一場賽車比賽中,不同的賽車擁有不同形狀的車輪,有的賽車輪子是三角形的,有的是長方形的,有的是圓形的,看看哪輛賽車跑的最快,最先到達終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利用這種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不僅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而且還呵護了學生的探疑積極性,激勵他們展開了想象,提高了他們的回答積極性和興趣。
二、啟發提問,啟迪數學學習思維
啟發式提問在小學數學課中具有明顯的教學價值,非常有利于啟迪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引導他們積極去發現問題、去解決問題。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亟待開發發展。教師特別需要結合小學數學課堂特點和小學生的學習需要,充分利用啟發性因素,促進小學生開展有效思考和學習。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必須主動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對所提的問題難度進行設置,不能太難,否則會打擊學生們的積極性,要注重在激勵中啟發,在學生回答中施以恰當地點評,從而讓他們保持良好的學習情緒,提高數學學習效果。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對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數學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啟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利用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知識,積極思考、大膽想象。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多設計一些具有多種思維途徑和結果的問題,指導學生深入剖析數學知識和概念,來提升學習效率,提高思維能力和創造力。例如,在“分數加減法”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利用證明加減法的知識學習分數加減法,通過提問的方式教會他們解決分數加減法相關問題,有效地提升思維學習能力。
三、層遞提問,深析數學知識概念
層遞式提問對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習、掌握數學知識和概念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由于小學生思維方式和水平十分有限,教師不應該直接對學生提出難度大的問題,而應該采用先易后難的教學方式,逐層開展提問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深入研究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先將問題進行簡單的剖析,變成不同層次的問題,之后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展開提問。這樣,引導學生從簡單問題入手,就能有效地拓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和能力,再逐步加深提問難度,讓他們可以從易到難地逐步學習,提升學習效率。例如,在“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教學時,教師設計了提問:“(1)圓形可以轉化為別的什么圖形?(2)轉后的圖形和圓形有哪些聯系?(3)圓形面積公式如何推導?”利用這三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提問,激勵學生自己動手動腦,一步步地推導出圓形面積計算公式,很好地激發了他們的數學思維,又培養了他們應有的數學思想。
四、多樣提問,活化數學探疑形式
開展數學課堂提問,教師還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提問教學方式,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展示給學生,使數學提問更加生動化、具體化。
例如,在進行“空間和圖形”教學中,巧用多媒體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提問,可以更加直觀地向學生展示知識點和問題情境,讓學生充分了解知識點,引導他們積極主動思考問題,更好地拓展思維,有效提升了學習注意力和數學提問的效率。又如,在數學課中,由于某些問題的內容、性質和特點不同,教師就可以利用設計懸念問題、導趣設問、梯度設問、巧變設問等多變的形式,來靈活誘發學生的探疑興趣,激勵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創新學習能力和思維素質。
總之,提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實踐中具有鮮明的應用優勢,通過指引巧妙提問,教師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有效地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增進數學學習效果,實現有效學習。
參考文獻:
[1]姜秀秀,閆德鎮.小學數學有效性提問的教育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5(01).
[2]廖英.小學數學提問方法之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