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敏
摘 要 小學三年級整本書閱讀指導,首先應立足于閱讀習慣的培養,在老師理解整本書之后,再根據學生的喜好和需求制定出閱讀書單,精心設計閱讀話題,鼓勵學生自由發表讀書感受,使小學生獲得愉悅的閱讀體驗。指導學生整本書閱讀是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一貫主張,整本書的閱讀,有利于學生養成好的讀書習慣,提高語文素養,對于學生有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 小學三年級;閱讀指導;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1-0146-01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各年級階段的閱讀量,由于教師在指導閱讀時,受到語文課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只能靠課堂時間閱讀課本上的文章,這樣是無法完成規定的閱讀量,從而也限制了學生了解世界的渠道。閱讀整本書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是眾所周知的語言積累途徑之一。教師只有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整本書,才有可能完成一定的閱讀量,并幫助學生在素養上有所提升。那么,小學三年級教師是怎樣增加小學生的閱讀時間呢?又是怎樣指導學生進行整本書的閱讀呢?
一、選定適合學生的閱讀書目
教師在整本書的閱讀指導時也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來選定。對于小學三年級來說,這個階段還處于懵懂階段,對外界事物都有著好奇心,所以在此階段開始培養閱讀習慣效果顯著。但同時好動,耐心不足,因此,教師要根據小學生心理特點選定出一些短小易懂的書本,類似短片故事、漫畫等,文字相對于少一點,這樣可以激發小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還可以積累一些詞匯。例如在語文課本中出現了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教師為了讓學生了解到更多更廣泛的寓言,就要鼓勵學生閱讀相關的書本。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閱讀書目,鼓勵學生閱讀,比如《中國古代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利用小學生這個階段該有的特點,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有效指導小學生的整本書閱讀。
二、建立閱讀角
經調查發現:在班級中建立閱讀角,在自由活動時間,學生的閱讀時間會更多。被安排讀書與自主讀書,效果是不相同的,所以,閱讀角的建立,也使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好的閱讀環境也會影響到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班級閱讀角的建立,對營造和諧的閱讀氛圍具有積極作用。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借書、獻書的方式組建閱讀角,每個同學都可以帶一本書放到閱讀角,供其他同學閱讀。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對班級圖書角進行管理,分配好任務,在每本書后面為學生制作閱讀登記表,每閱讀完一本,學生就在登記表中簽名。最后,教師還要注意觀察閱讀情況,能夠做到閱讀角整本書的及時更新,促進小學生閱讀量。
三、表演與閱讀相結合
小學生的閱讀時間有限,所以教師要根據時間制定出相應的閱讀指導方法——表演與閱讀的相結合。通過表演的形式指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為學生準備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書本,然后根據學生對書本的喜愛進行分組閱讀,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著作,讓他們在閱讀完整本書后,根據他們對著作的理解、提煉,根據自己對故事的想法編寫劇本,然后進行排練,將學生眼中的故事表演出來。表演不一定要求整本書全部演完,可以根據章節進行分段表演,這樣既不耽誤其他課程的學習,又不會浪費課余時間,還能夠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效率。比如:《西游記》。題材能夠吸引小學生,激發小學生對它的閱讀興趣。教師指導學生對整本書的閱讀,幫助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特點,編寫故事情節,一方面促進了小學生閱讀積極性,另一方面還能夠使小學生對整本書印象深刻。
四、開展整本書閱讀交換活動
開展書本交換閱讀活動,是促進小學生閱讀量的有效方法,所謂交換閱讀,就是鼓勵學生分享自己閱讀過的書籍,同學問相互交換書目進行再閱讀。比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開展閱讀主題的活動:班級故事會、我喜歡的一本書等。在課堂上,學生可以為大家講述自己閱讀過的故事,也可以為大家講一下自己最喜歡的書本,為什么喜歡。教師可以在此之前先為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書本,例如:我喜歡的是《魯濱遜漂流記》,因為我欣賞他不畏困難的精神,喜歡他在荒島上永不放棄的毅力……然后讓學生自己發言,最后拿著自己喜愛的書與自己感興趣的書進行交換閱讀,也讓學生學會了分享。
五、結語
綜上可知,整本書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采取正確的閱讀教學方法是關鍵。教師不僅要為小學生選擇合適的閱讀書籍,還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從而指導小學生掌握不同閱讀書本的正確閱讀方法,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還有利于學生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量,鍛煉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情感。
參考文獻:
[1]張松.提升三年級學生共讀一本書效果的指導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19):191.
[2]李美芳.小學三年級整本書閱讀指導有效策略研究[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7(17):121.
[3]李黎明,辛紅.小學教師指導學生整本書閱讀的現狀及對策[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5(29):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