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科學的發展以及素質教育理念的興起,當前高中教育教學已經逐漸擺脫了應試目標,開始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中數學學科同樣如此,數學教學過程不僅僅只是進行知識的傳授,還需要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夠強盛和發展的重要標志,如何在高中數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成為廣大數學教師研究的課題。將針對高中數學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教學經驗談談看法和
體會。
關鍵詞:高中數學;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隨著當今時代發展加快,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不僅僅是知識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創新性人才。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也要培養學生面對新問題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面對問題能夠獨立思考,避免對教師的依賴。高中數學知識邏輯性強,知識抽象復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教師要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為基礎,讓學生有能力去攀登一座座數學高峰,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影響數學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幾個因素
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一個人的理性思維特征,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下人對于問題進行創新活動的思維能力,影響高中生數學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點,即知識基礎儲備、智力水平和心理因素,比如興趣、性格、意志等。
1.數學知識基礎儲備對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影響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發揮創造性思維能力,基礎知識必不可少。數學知識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只有學生儲備足量的數學基礎知識,并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在面臨新問題時,做到綜合運用舊的知識提出創造性的想法。因此,數學知識和知識結構二者必不可少。
2.智力水平對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影響
智力是進行創造活動的基礎條件,創造性活動和思維的開展,需要人們對現有的條件進行再創造,從而獲得合理的答案。只有具備一定智力水平的人,才能在再創造的過程中找到需要的條件,發現問題的本質。
3.心理因素的影響
高中生由于學業負擔較重,在遇到數學學科中一些困難艱深的問題時,很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的現象,導致理性思維受到影響,創造能力大大下降。除了情緒對創造性思維能力有影響之外,意志、興趣和性格等心理因素,都是影響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高中數學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要想提升學生的數學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師必須根據以上幾個影響因素對癥下藥,解決掉學生前進路上存在的障礙。數學的抽象性和邏輯性使很多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對于數學學習缺乏熱情,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的狀態。因此,教師應當率先提升學生興趣,促進學生投入到數學學習中來。
1.鼓勵學生的質疑,引發學生的認知興趣
數學學習本質上就是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質疑,學生心存疑問才能在學習中主動去聽講,獲得問題的答案。要想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教師應當首先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提高學生的問題發現能力,鼓勵學生在觀察中進行思考。以“二分法”教學時問題情境的創設為例,教師在課堂開始前可以這樣問學生:“現在我手里有這樣一支鋼筆,具體的價格不知道,只知道是在20~50元之間浮動,大家來猜一猜具體的價格,我只會回答高、低或者正確,用什么方法能夠最快獲得答案呢?”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能夠提出別出心裁的問題,多角度進行思考,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2.轉變傳統教學模式,營造創新學習氛圍
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雖然想方設法想要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卻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在于課堂上教師依舊處于主導的地位,以傳授知識為核心,學生處于被動學習地位,阻礙了他們的主動思考和創新性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營造出一種良好的創新氛圍,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大膽猜測,勇于創新。
3.加強思維鍛煉,提高創新能力
創新性思維需要不斷地鍛煉才能更加強大,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學生智力的開發和思維訓練。比如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通過一題多解或者一題多變的形式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通過開放性題型提高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只有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開發,才能使他們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鍛煉,在鍛煉中不斷提升創新思維能力。教師還要注重消除學生的思維定式,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知識,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知識框架,去解決面臨的各種新問題。
總而言之,高中數學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扎實數學基礎,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想象力,讓學生在面對問題時不拘泥于形式,從多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從而獲得數學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羅新兵,羅增儒.數學創新能力的涵義與評價[J].數學教育學報,2004(2).
[2]王嘉年.數學創新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數學教學,2003(6).
[3]彭虹斌,程紅.我國當前課程實施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17).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