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娜娜
摘要:課堂教學實際上是一門藝術,教師的教學成果是這門藝術的價值。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當前教育形勢下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教學實際和學生學習情況,提高教學有效性。該文對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展開探究,旨在促進數學有效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有效教學;情感激勵;合作探究;課堂練習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采用創(chuàng)造性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不斷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以下是本人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幾點嘗試與探索,僅供參考。
一、有效運用情感激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影響學生最直接的因素,興趣也直接決定著學生能否主動去學習,能否高效迅速地掌握知識點。作為數學教師,在備課階段,一定要精心設計教學情境,用激勵式語言,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構建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經常用“你真棒”“你的想法很有創(chuàng)意”等語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隨著課堂教學的進一步深入,教師要善于運用提醒式的語言鞭策學生。比如,在教學“小數的乘法”這一部分時,有一位學生因為自己的視覺問題,將3.5×10誤寫成35×10,我發(fā)現后及時提醒學生,并在黑板上寫上一個“.”,告訴他如果沒有這一點,那么這個數的大小就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這樣寫錯的學生會馬上發(fā)現自己的失誤。教師的這一做法,不但提醒了學生,而且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引發(fā)了學生的敬佩和愛慕,讓學生越來越喜歡上數學課。
數學知識雖然是靜態(tài)的,但是其中蘊含了豐富的內涵,在具體教學中,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數學知識的魅力和價值,并以此構建教學情境:在黑板上畫出很多小點,讓學生先目光平視這些小點,然后猛然甩頭,看看可以發(fā)現什么。隨著教師的“開始”聲,學生紛紛瞪大眼睛盯著黑板,隨著甩頭動作,學生驚奇地發(fā)現:那些點居然變成了一條直線。此時課堂氛圍變得非?;钴S,學生也很興奮,這樣的教學充滿興趣感和新奇感,將學生帶進了神奇的數學世界,在學生的心靈上播下了甘甜的雨露,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營造良好探究氛圍,鼓勵學生合作探究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創(chuàng)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導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導致學習活動的創(chuàng)造性。這說明教學環(huán)境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因此,我們要積極構建民主、友愛、平等的師生關系,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拉近師生距離,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并在學習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潛能,使其自主探究,大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勇于質疑權威,敢于和同伴爭論,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探究氣氛,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比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踐操作,用12個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接長方形,并根據自己拼接的情況,將課本中的表格填好。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很快可以發(fā)現利用12個小正方形拼接長方形的方法有三種。接著,教師再讓學生討論:“所拼成的長方形和長是怎樣的關系?長方形和寬怎樣的關系?和面積有怎樣的關系?”有了之前的實踐操作,學生的討論會更加順利,并在討論過程中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不僅活躍了課堂學習氛圍,還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利用前后知識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數學知識邏輯性和系統(tǒng)性強,前后知識之間都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所以我們要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積極猜想、嘗試用舊知識同化新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比如,在學習“比的基本性質”這節(jié)課的時候,教師可以這樣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復習分數的相關知識,分析比和除法間的聯(lián)系;
(二)回顧分數基本性質;
(三)鼓勵學生猜想比的基本性質;
(四)讓學生闡述猜想的依據;
(五)驗證學生的猜想是否正確;
(六)總結比的基本性質
比的后項和前項同時乘以相同的非零數結果不變。通過前后知識的類比學習,將發(fā)現問題到分析問題再到解決問題作為教學的主線,可以讓學生覺得新知識不再是教師強加給自己的,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樣不但會使學生印象深刻,理解深入,同時還能增強學生的成就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
四、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加深學生理解掌握
課堂練習不但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重要方法,也是反饋教師教學成果的有效途徑。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練習,通過實踐練習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練習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只有精心設計問題,才能避免單一乏味的重復,幫助學生擺脫繁重的作業(yè)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設計,提高作業(yè)的娛樂性和趣味性。比如,將練習題設置為“勇攀高峰”“快樂大比拼”等競賽類游戲活動,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悅。此外,教師還要積極設置具有開放性的練習題,拓展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得更加靈活。比如,在教學“元、角、分”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設超市場景,讓學生分別扮演顧客與售貨員,開展貨物交易活動,讓學生在交易活動中學會錢幣的應用,并正確認識“元、角、分”。作為數學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潛能,并設計具有層次性的問題,促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獲得提高。
總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不斷探索和反思,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