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通
摘要:高中學生作為祖國未來建設的中堅力量,其高中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高中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來說,要將公民教育作為核心,同時還要注重政治認同、科性精神以及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四個關鍵的要素。而法治意識發展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對思想政治學科中法治意識的內涵以及相關內容進行探討,并進一步研究如何培養高中學生的法治意識。
關鍵詞:高中學生 法治意識 核心素養
對于高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其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加強學生法治意識培養。但是,就現階段高中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來說,其在思想政治教材滲透過程中存在著著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內容少、系統性較差等。因此,目前在進行高中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工作時,要提升教材的適度性、注重教材內容的整合,并且在教學工作中要積極發揮實踐的功能,進而確保法治意識在教材中得到有效的滲透。
一、法治意識內涵
現階段,擬定的高中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由政治認同、科性精神、法治意識、以及公共參與四要素所組成,并且這四個要素之間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高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核心。對于法治意識來說,它是人們對于法律的認可程度、崇尚程度以及遵從狀況,同時它也是關于法治的思想、知識以及態度。法治意識不僅包含規則意識以及程序意識,同時還包含了權利義務意識等方面。高中學生通過進行相應政治課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到法治在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對我國的現代國家治理方式有一個更深刻的了解;經過系統性的學習,學生還可以進一步形成憲法至上的觀念,尊重法律的權威,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觀念。
二、思想政治教材中法治意識滲透的重要意義
通過在高中學生的政治教材中加強法治意識的培育,是高中學生了解、體會學科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基礎。對于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來說,它主要是指高中學生通過運用所學的知識以及相應的價值態度進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解決,其主要體現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專業素養以及專業技能。對于法治意識來說,它是高中時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在高中時期的政治教材中加強法治意識的培育工作,不僅可以有效提升高中生的法律觀念,同時還能培養高中學生的法治思維習慣。這樣一來,可以積極引導高中學生樹立尊法、敬法、守法的重要觀念,這對于學生日后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實際問題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法治意識培養也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重要理念的必然要求。自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相關理論以來,我國一直將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國家作為法治建設的總體目標,并且在2016年的7月份,我國的教育部就頒布實施了《全國教育系統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在這一文件中,明確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將高中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工作擺在了一個重要的位置上。2018年秋,國家教育部全面推行使用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其中由原來的必修二《政治生活》修改為《政治與法治》,大幅度增加依法治國相關知識,同時增加選修Ⅰ課程《法律與生活》作為全國卷高考考試內容,可見我國對于高中學生法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
三、思想政治教學中滲透法治意識的表現
(一)法治意識的滲透
在現行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中,法治教育的相關內容主要體現在《經濟生活》以及《政治生活》兩本教材中。對于《經濟生活》這一教材來說,其中包含了經濟法以及銀行法等相關的法律文件以及原則等內容。對于《政治生活》教材來說,主要包含了憲法、民法以及刑法等相關法律文件內容,比如說教材中提到了我國的國家性質、公民享有的政治權利與義務;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維權;崇尚自由平等,堅持社會公平正義等諸多內容。
(二)法治意識在教材滲透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通過對思想政治教材《經濟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中相關內容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多數的內容是有關于法律方面的知識與條文,并且這些法律上的常識體現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主要是以教學參考或者是教學者心得體會的呈現,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并不會將這些內容作為重點去考查,并且在高考試題中關于法律方面的知識也很少涉及到。這樣一來,思想政治課的教師在進行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少對學生進行法治意識方面的教育與培養,更談不上專門法律方面的試題。長此以往,關于法治意識培養方面的工作就會形同虛設,根本達不到法治意識培養的目的。此外,由于受到教材篇幅的限制,思想政治教材中對于法律知識的介紹很少,平日課堂中的學習也就更少。同時,一些法律知識還是以零散的形式分布于政治、經濟兩大模塊內容當中,這也會給憲法以及相關部分法的基本理念、規范的滲透造成一定的影響。在思想政治教材中,蜻蜓點水式的內容提及根本不能將我國博大的法治精神進行全面的詮釋。另外,由于受到我國國情的制約,絕大部分的中學政治老師以高考成績作為指揮棒,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是將應試教育作為最主要的目的,因而在法治教育方面可沒有將相關內容進行過多的開展與詮釋。
四、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滲透法治意識的幾點思考
(一)選好法律教育資源,培養學生法治意識
法律教育資源和法治意識之間存在著目標和路徑的辯證統一關系,豐富的法律教育資源也是高中學生培養法治意識的一個重要前提,同時培養學生法治意識也是法律教育資源選取的必然要求。建立法治教育專題資源庫是落實高中學生法治教育的基礎。法治教育資源庫是一個能夠滿足法治教育需求的分學科、分學段的互動、開放、動態、實用的資源庫,是一個師生共建、共享、開放的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建設工作機制。緊扣政治學科教學,開發和利用政治學科自身的資源,同時吸納各方資源,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將移動終端學習的方式引入傳統思想政治課程、課堂教學,實現資源共享。可通過報紙、電視、網絡、手機微信公眾號等大眾傳媒,搜集青少年關注的時政熱點和生活熱點的資料,從本土化出發開發課堂教學資源;采集、剪輯與校園及學生生活相關聯的熱點、焦點法律條文、案例與事件等鮮活的媒體法治教育資源;收集、挖掘、整理與教學研究內容相關的圖書、視頻、微課等資料、各科教材中蘊含的潛在法治教育資源實現政治學科滲透目的。
(二)注重教材和法治教育工作的結合
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注重道德理念與法治理念相結合,確保法律規范充分的滲透于思想政治教材當中。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班級座談會、小組辯論賽等形式進行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在授課時,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預設問題探討,提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三)注重教材內容的整合
現階段,法律規范主要是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呈現在高中學生的思想政治必修教材之中,并沒有進行相關內容的整合與串聯。因此,要提升法治意識核心素養的培養效果,就要做好思想政治必修教學相關內容的整合工作。通過采用多種形式,將一些法治意識與條文全面的滲透于高中學生的政治教材當中。國家教委在進行教材編寫工作時,要結合現代學生的實際生活狀況,在潛移默化中實現高中生的法治意識培養。
(四)以教材為依據,充分發揮實踐的功能
一般來說,大多數的高中思想政治老師并沒有對我國的法律法規進行系統的學習,再加上必修教材中相關法律規章是以部分章節、零散的形式出現,這樣一來就會給教育工作者的政治教學工作帶來一定的麻煩。現階段,大部分的高中政治教師在進行法律理論的教授時,普遍存在著照本宣科、填鴨式教學,缺乏案例教學和課堂教學的靈活性。要提升教學質量,教師要敢于打破以往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方法上的創新,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及時廣泛地了解各種信息,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生活素材的舉例,讓學生討論分析,明辨是非,讓學生牢固樹立起法治意識與法治情感。此外,教師還要在備課時,全面系統的進行法律法規的研究與學習,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
五、結語
現階段,在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中,提高學生法治意識是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因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更要注重自身法律素養、法律知識的研習,合理、靈活運用政治教材,注重教材的整合以及實踐工作。這樣一來,才能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法治意識。
參考文獻:
[1]戴均峰.臻其品成其才—荔風儒韻德育實踐探討[J].讀書文摘,2016,(14).
[2]朱明光.關于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思考[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01).
[3]李楠.思想政治課教學對高中生法律意識的培養策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
[4]張忠坡.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培養策略[J].江蘇教育,2016,(19).
[5]柯衛,朱海波.社會主義法治意識與人的現代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廣州市增城區荔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