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曉麗
摘要:現代社會對學生們的要求越來越高,希望通過教育使學生們成為既有理論知識,又有思想、善于創新的新時代人才。伴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漸深化,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斷明晰——老師們不僅僅局限于教授學生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讓學生們通過學習成為全面型人才,最終能夠用知識去指導生活。本文將立足于此,試結合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情況,探究核心素養視角下如何去變革小學品德課堂。
關鍵詞:核心素養 品德教學 小學課堂 教育教學
一、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品德課堂變革的意義
(一)有利于實現小學思想品德有效教學
教學的有效性是近年來教育領域專家和學者不斷重視的問題,傳統的教學中普遍重視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主體性的發揮,卻忽視了作為知識接收方的學生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到底是怎樣的,未能考慮到學生們能不能很好地領悟知識并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即忽視了教學的有效性。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品德課堂變革,有利于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課堂,相互對知識進行溝通和交流,有利于改善老師和學生間的關系,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利于進一步實現小學思想品德的有效教學。
(二)有利于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是學生們必須掌握的一種能力,其對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和未來更長遠的學習和工作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幫助。以往的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目標中總是提到,學生要將理論聯系實際,但實際效果常常不如人意。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品德課堂變革,要求老師去廣泛了解學生們在生活中所關注的熱點、學生們生活中可以用到的知識,并將以上信息與思想品德教育結合起來,進行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吸引學生們的關注度,提高他們對思品學習的興趣,老師引導學生們多多留意和觀察日常生活,有利于學生們將課上學習到的思想品德知識與課下的社會生活所聯系,逐漸增強學生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三)有利于實現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價值需求
通過閱讀文獻資料,筆者發現,小學思想品德的教學目標被學者們大致劃分為了三個層面:第一層是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這是可以直接通過老師上課傳授給學生的;第二層是“過程和方法”,是需要學生親自參與到教學實踐中去自己摸索和總結的;第三層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跟老師關系密切,學生們對思想品德學習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會潛移默化受到老師的影響。老師們以身作則在生活中常觀察,產生知識聯想,學生會受到影響,有所啟發,這樣一來有利于實現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價值需求。
二、指向核心素養的小學品德課堂變革
(一)老師要為學生創設開放式的品德學習氛圍
在核心素養下,學生們作為課堂的中心應該自主地去探索知識,并能將課堂所學知識遷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偉大大腦研究學家贊博曾經在《啟動大腦》一書中指出“當我們的大腦處于緊張狀態時,其對外界的信息會更不易吸收,當我們的大腦處于放松狀態時,我們的學習能力和創造力是無窮的”。學習氛圍對學生們的學習效果影響很大,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能夠加速學生們對知識的接收和理解。因此,在小學品德課堂變革中,老師要努力為學生們營造出輕松愉快的開放式課堂氛圍。例如:品德老師在課前教學準備時,可以提前在網絡上找好一些難度不一,難度層層遞進的知識點小游戲。上課時先進行難度較低的游戲環節,有意識地讓基礎薄弱的學生優先參與,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再層層遞進,提高游戲難度,讓大多數學生都參與到游戲中。這樣可以在上課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全神貫注參與到游戲中進行品德學習,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學習,其學習效果自然會比較好。
(二)老師要站在學生的視角去進行思想品德教學
在小學品德課堂變革過程中,不僅僅是學生需要學習,作為教育者的老師,其自身也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以提高自身的備課能力和教學能力:現代互聯網技術已經十分先進,老師們可以定期通過網絡了解一些新型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并結合自身的教學情況,合理加以利用。同樣也可以在網上觀看一些國內外知名教師的教學視頻,將其中的精華部分融入備課中,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其次,老師要轉變自己的思維,將學生置于課堂的主體地位: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他們對知識的接收程度才是備課效果的真實體現,因此作為老師一定要多去思考“學生們希望我怎樣去講這節課”、“學生們希望我拓展一些什么內容”。老師要加強與學生們的交流,積極去發現作為孩子的他們所關注的熱點事件,再進一步將學生們的關注熱點和知識需求融入我們的課前準備中,做好課前檢查,在上課時用學生們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會使學生們充滿興致,全程認真聽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其學習效果必然也會變好。最后,筆者認為老師們應該養成總結的習慣,每節課結束后定時進行總結:總結課堂上學生們的反應,總結本堂課的成功點和做得不足的地方,在下節課的備課中進行合理取舍,這樣也能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效果。
(三)老師重視對小學思想品德教材的挖掘
思想品德教材是學生們直觀了解思想品德課程的指導工具,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很多的案例和小故事值得老師們去進一步進行挖掘和發散。老師們在教學時,要對教材十分熟悉,充分挖掘教材,從不同維度、不同層面去對知識進行拆分和解讀,從多方面去加深學生們對知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知識更好地被學生們掌握和吸收,逐漸指導學生們構建起自己全面的知識體系。教學的系統性有利于加深學生們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在從不同的維度去體驗和感受思想品德學習的意義所在,有利于實現學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價值需求。例如:老師在進行“承擔責任,服務社會”一章的教學中,首先通過教學教導學生自身多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告訴學生要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努力承擔自己的集體責任和社會責任;接下來可以引導學生們思考不同社會群體可以為社會做些什么來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通過學生間的交流和思考,讓學生明白主動承擔責任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社會群體應該承擔的不同的社會責任。
三、結語
在核心素養的指向下,老師們要加強自身學習,努力將小學品德課堂變革得更好。
參考文獻:
[1]阮鵡萍.網絡環境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探究[J].文理導航(下旬),2018,(01).
[2]張國榮.讓品德素養在體驗中“增值”[J].吉林教育,2017,(21).
[3]錢淑杰.基于新媒體下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研究[J].文理導航(下旬),2017,(07).
(作者單位:山東省鄒城市鳧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