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穎
[摘 要]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時期,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及時調整課堂的引導方向,時刻關注學生的發展動態,了解學生的內心需求,配合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刺激學生的興奮點,融合趣味性的創新元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開創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全新格局,幫助學生順利走上一條全面發展的創新之路。只有讓學生切實感知到學習的最大樂趣,他們才能真正的學好英語,并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占據到絕對的優勢地位。小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多種多樣,有賴于教師們的不斷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有效性;分析
傳統的教學模式太過固化,難以激發學生的自學熱情,還會使他們產生嚴重的抵觸情緒,導致英語教學質量越來越低,學生學科成績的進步空間十分有限。鑒于此,教師就要重新確立教學目標,不斷整合課程資源,堅持以生為本、因材施教原則,組織特色練習活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出發,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學生的厭學情緒,促進他們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小學生對于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教師任何教學方案的優化設計,都要遵循學生的自然成長規律,創設生動情境,提高學生英語語言的交際能力。筆者認為,培養小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創設合理的教學目標
教師的教學能力直接影響到學生實際的理解情況,決定了學生未來的人才價值。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創設科學目標十分關鍵且必要。一名優秀的英語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全局意識和睿智眼光,善于發現學生的內在潛能,設置符合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的教學目標,逐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例如,在教學“We love animals”章節內容時,我就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設置了這樣的教學目標。第一,認知目標:讓學生先認識duck、dog、cat、pig等與動物相關的英語單詞,之后學會應用“whats this?”“Its a/an…”進行提問與回答。第二,情感目標:對動物個性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在觀察中培養學生辨識能力、觀察能力,在訓練中提升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與創造能力。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愛好動物、保護動物的意識。可見,教學目標的確立在一定程度上為教師教學活動設計奠定了基礎,使教師對課堂教學重點與難點具有明確的認知,同時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與強化。
二、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
隨著我國教學事業的不斷發展,教學方法呈現出多樣化發展趨勢。實踐證明,教學方法的應用需注重其適宜性、綜合性、科學性,應用不同教學方法所取得教學效果是不同的。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發展規律與教學內容,科學選用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設計,用以打造高效課堂。例如,在“pigment”模塊教學中,我采用學科結合法,將英語知識與繪畫結合,在實踐操作中使學生掌握相關英語知識,如綠色的樹葉(green leaves)、紅色的花(red flower)等;在“Im hungry”模塊中,采用表演法,通過神態表演提升學生英語知識理解與應用能力。
三、故事啟發學生的思維
小學階段的孩子們,對于童話故事的興趣遠遠大于那些無聊、刻板的英語課本,童話故事不但能吸引孩子們的興趣,還能將學生們的思維調動起來,鼓勵她們自主學習。所以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合理的利用一些英語小故事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教學方法之一。想要讓學生的思維發散開來,從而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我們教師就應該做到不斷采取新方式,活躍課堂氛圍。例如,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給孩子講這個故事:One day a visitor from the city came to a small rural area to drive around the country roads,see how the farms looked,and perhaps to see how farmers earned their living. The city man saw a farmer in his yard,holding a pig up in his hands,and lifting it so that the pig could eat apples from an apple tree. The city man said to the farmer:“ I see that your pig likes apples,but isnt that quite a waste of time?”The farmer replied:“ Whats time to a pig?” 在講述的同時,一句一句的翻譯給孩子們聽。一天,有一個城市里的游客來到一個小鄉村,在鄉間路上開著車,想看看農莊是什么樣子,也想看看農夫怎樣種田過日子。這位城里人看見一位農夫在宅后的草地上,手中抱著一頭豬,并把它舉得高高的,好讓它能夠吃到樹上的蘋果。城里人對農夫說,“我看你的豬挺喜歡吃蘋果的,但是,這不是很浪費時間嗎?”那位農夫回答說,“時間對豬有什么意義?”故事講完了以后,教師可以進行提問,讓學生們把這個故事按照自己的印象復述出來,最后選取一個與原文最像的,編成小劇場,選幾個學生把這個小故事表演出來。講故事這種方法不但是發散思維的好辦法,更能夠一改以往課堂上沉悶、死板的教學氛圍,而復述和表演的過程更是對學生記憶能力、再現能力的一種培養,寓教于樂,在快樂的氛圍中,讓孩子學會英語。
四、及時引入小組的活動
英語語感培養中,教師可選擇同桌對白或小組活動方式。例如,在“At Christmas ”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以此為話題,雙方利用英語進行互問互答,如“How do the children celebrate Christmas?”或“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Christmas?”這些問題都可作為同桌間對白的內容,有助于語言運用技能的強化。而在小組討論方面,該策略的應用主要解決“個體認知不足”問題,使學生在團隊中集思廣益,達到知識學習目標。比如,教學“Our animal friends”內容,在小組活動開展中,教師首先可設定具體的討論主題,如“How do we make friends with animal?”或“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在該討論活動中,學生不僅可在語法運用、語句表達及詞匯理解等方面達成共識,且可獲取一定的感悟體驗,團隊合作意識得到強化。
五、結語
總之,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慢慢對學生進行培養。教師應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合理滲透核心素養培養教育,從而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促進我國小學英語教育事業的未來發展。
參考文獻:
[1]高玉杰.小學英語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英語教師,2016(23):147-149.
[2]朱梅.小學英語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6(7):161-162.
[3]陳蓮英.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品格培養策略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