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芳 馮美娣
摘 要: 人文素質是一種基礎性素質,也是大學生成才的必備素質。人文素養的提高是一個人全面發展的基石。近年來,大學生人文素養缺乏的問題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應關注教學現狀,從校園文化建設、開展經典閱讀及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等方面努力。
關鍵詞: 高職教育 人文素養 培養策略
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為現代社會輸送技術性的勞動者。從長遠看,培養目標除擁有一技之長外,還應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人文素養的提高是一個人全面發展的基石。近年來,大學生人文素養缺乏的問題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教育部為保證高等教育質量曾提出要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主要是加強大學生文學、歷史、哲學和藝術等方面的教育,以實現“提高大學的文化品位和格調,提高大學教師的文化素質,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的目標,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受到重視。
一、當代一些高職生人文素養缺失
高職院校中一些學生缺乏基本的人文常識,文、史、哲及藝術方面知識淺薄,無論口頭還是書面語言表達能力都較弱。課外閱讀量少,雖然應試技巧不斷提高,但文學修養在退步,中科院院士楊叔子曾撰文指出,當代一些大學生“精于科技,荒于人文;精于電腦,荒于人腦;精于盤算,荒于仁義;精于商品,荒于人品”。人文底蘊的流失,使得部分學生精神空虛,情感冷漠,目光短淺。在專業選擇、課程學習等方面不再有強烈的進取心,而是得過且過,混張文憑。有的大學生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不會換位思考,心理承受力弱,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甚至為追求個性自由,紀律觀念淡薄。這些現象說明當代大學生基本價值尺度的傾斜,大學生人文素養亟待提升,高職生也不例外。
二、高職生人文素養缺失的原因
一些職業院校重視專業課程而忽視人文課程的開設。以語文課程為例,高中階段,語文主要講究工具性和基礎性,到了大學階段,筆者認為語文的主要特征是審美性和人文性。審美性是以文學作品為載體,培養學生的閱讀與鑒賞能力、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創新。所謂人文性,就是把文學作品當作文化的載體,品味其中的人文意蘊和文化價值。然而由于受大學教育專業化的影響,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流行,人文學科日益邊緣化。一些院校要求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忽視語文的人文性。語文課有時甚至被《應用寫作》課程代替。教學中,為了迎合專業,只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實用性,忽視其人文性。就學生而言,應試教育讓學生無暇閱讀經典,加上家庭閱讀氛圍及社會整體閱讀氛圍的缺失,導致中高職學生對經典書籍的閱讀量大大減少。此外,網絡上多種思潮的沖擊,使當代一些青年容易產生價值沖突、困惑甚至焦慮心理,具體表現在某種程度上的人格缺失。高職學生也不例外,一些人考試不講誠信,不注重文明禮儀,缺乏寬容等,可見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亦應加強培養和提高。
三、提高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性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民族傳統,沒有人文文化,就會異化,不打自垮”。高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是大學生全面、和諧、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人的生存發展及社會全面進步對高等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人文素質是一種基礎性素質,也是大學生成才的必備素質。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不僅能提高大學生的專業素質、思想品德素質,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人文社會學科主要依靠形象思維,思維方式具有發散性、多元性特點,加強人文素質教育還可培養高職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人文素質的提高有利于幫助即將走入社會的學生協調人際關系,減少或消除不文明行為,強化社會公德意識,增強心理承受力,了解本民族乃至世界的優秀文化,傳承本民族的優良傳統。
四、高職人文素養的培養策略與途徑
(一)教師提高文化素養,注重教書與育人并重。
加強教師隊伍的人文素養建設,是提高高職生人文素養的前提。在信息化社會里,雖然學生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獲得知識和信息,但在學生人文知識和信息的內化方面,教師還是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教師的人格魅力、學識力量及情感力量都匯成一股合力,引導和推動學生內化知識,健全人格。然而,由于單一結構的專業化人才培養模式,導致高校教師人文知識攝取面窄,加上執教后的更新能力與競爭能力不強,使得有優質人文素養的教師緊缺。在教學中,部分教師注重個人名利和經濟效益,忽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只重視教書而忽視育人,加劇高校人文素養的缺失現象。因此,各專業教師都需要學習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高校人文課程中以大學語文為例,教材中所選文本,一般都含有豐富的思想內容和情感,故講授者應注重挖掘文本豐富的人文內涵,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現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語文教師必須學者化或向著學者方向努力,既要具備專業的水平,又要博采眾長,用專業的眼光審視文學作品才能使學生領悟人文意蘊。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人文學科建設,結合社團開展人文活動,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
學生學習人文知識應是一種意義性學習,而不是傳統的填鴨式學習。美國教育家華特·科勒涅斯曾指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鄙鐣莻€大舞臺,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成長。為了使學生在學習中自始至終保持濃厚興趣,教師應鼓勵學生走向課外,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提高運用語文的能力,如開展人文社會科學講座,舉辦詩歌朗誦比賽,組織演講賽、辯論賽等活動。也可以舉行類似“中國詩詞大賽”“中國漢字聽寫大賽”及各種藝術節等文化傳承的活動。此外,還可以指導學生把教材中的經典或是課外的經典文學作品改編成課堂情景劇,寓教于樂的同時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作為管理者的學校,校方既要強調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等教育理念,又要樹立現代人才觀念,在人文學科的課程設置、資源配置、經費投入等方面保證人文學科的教學工作順利進行。此外,重視圖書館的投入和建設,校方可以引導圖書館和文化社團開展一年一度的閱讀征文活動。學校和教師共同努力,積極培育和營造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讓整個校園環境成為和諧的、積極的育人場所。
(三)觀看經典改編的影視劇,進行動態閱讀欣賞,學會正確審美與評價。
“電影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綜合了多種藝術形式,對培養人的思想道德,提高人的藝術修養,促進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起著重要作用”。影視藝術是一種以活動的畫面組成的影視符號體系,有著與書面文字不同的表意功能。職業院校的學生,尤其是五年制高職的學生文化底子薄,閱讀經典的數量有限,理解與欣賞水平有限,主動閱讀的積極性不高。但通過觀看影視作品與閱讀經典結合,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感受文本的魅力。在影視作品里,深奧的文字將直觀呈現在觀眾眼前,經典影視作品中的人物也會最大限度地走進觀眾,“距離”不復存在。影像世界與文字相比較,對接受者無疑降低了要求,接受者很容易獲得快樂。學生對經典閱讀的拒絕甚至厭惡心理也會改善或消除,愉快閱讀的氛圍也能得到培養??傊^看經典改編的影視劇作品對文學素養較低的高職生來說是一種較輕松的閱讀方式,它能超越文字閱讀的局限性,成為文本閱讀的輔助方式,有效推進經典閱讀教學。
(四)引導學生了解經典,親近經典,精讀經典。
一位學者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初入大學的學生常常感覺自由很多,一些人選擇揮霍自由,比如網購、瀏覽新聞、玩游戲及聊天等。教師應提醒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書像交友,要仔細甄別,非善勿進”,最好的辦法就是讀經典。何謂“經典”?黃曼君先生這樣解讀:文學經典是詩、思、史的融合,它在精神意蘊上閃耀“思”的光芒,有深刻的內涵;審美上有不可重復的“詩性”特征,即藝術原創性;在民族精神史上具有“史”的價值,可以翻開民族新的一頁,對世界文學做出新的貢獻。在經典文本的閱讀上,教師應自覺為學生提供平臺,提供優秀的經典著作,文學、哲學、歷史及藝術方面的經典都可以有選擇性地閱讀。開展經典文本閱讀教學,學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潛移默化的滋養,并不斷完善自我。
經典閱讀對學生的美育教育有促進作用,是人文教育培養的重要途徑。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未來“社會的新人”,他們不僅是掌握某種技能的工匠,而且應該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有激情、有想象力和創造力,具有感受美、認識美和創造美的素質與能力。以語文教學中詩歌為例,作為經典閱讀中的詩歌在古人看來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迸c其他文體相比較,詩歌具有凝練美、跳躍美和音樂美,詩歌情感強烈,對生活的概括更集中。好的詩歌可以讓人豐富情感,凈化心靈,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正如葉嘉瑩先所生說:“讀詩的好處,在于培養我們有一顆美好活潑不死的心靈?!狈叛酃沤瘢ㄔ姼柙趦鹊奈膶W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凝聚和表達,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得到啟迪,并學會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在《大學語文》教材中,這樣的經典隨處可見,比如《紅樓夢》、《牡丹亭》、《哈姆雷特》、《老子》、《孟子》等,但教材都只是節選,需要學生課外閱讀整本書,才會有收獲,否則只是浮光掠影或斷章取義。這就要求教師指導閱讀書目,布置閱讀思考問題,使學生有目的有選擇地閱讀。
在閱讀的方法上,值得提倡的是經典精讀?!伴喿x教學要讓學生充分的讀,要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強學生,文本和教師的多邊互動融合,切忌用教師的分析取代學生的閱讀體驗和評價”。教師指導學生采用經典精讀的方法,在閱讀中盡量忠實于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充分理解和記憶的閱讀,這種本屬于通識教育的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總之,提高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是適應當今社會人才競爭的需要,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無論教師還是學生本人,都應注重提高人文修養。校方應加強人文學科的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教師既要精通一門專業技能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養,既要教好書又要育好人。學生明確人文素養的重要性,通過閱讀經典和參加有關的社團活動等方式,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努力提升人文素養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鄧韻.中職院校語文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現代語文,2014(16).
[2]黃華.高職語文經典閱讀教學策略探微[J].現代語文,2014(16).
[3]張汝倫.我國人文教育的現狀及出路[J].新華文摘,2005(20).
[4]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姜敏.影視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