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露
摘 要: 隨著互聯網的日益發達,網絡在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就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斷影響大學生的各個方面。本研究旨在探討在互聯網的形勢下,如何提高高職學生的就業率及就業質量。
關鍵詞: 互聯網 高職學生 就業
一、高職生就業現狀分析
(一)大學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且國務院在2015年5月份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文件,大力支持學生創新創業工作,不斷拓寬大學生的就業渠道,為讓更多學生找到合適的工作打下基礎。然而,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不斷擴招,隨之而來的就業壓力不容小覷。2015年我國共有大學畢業生約750萬,2016年約為765萬。盡管國家出臺了一些利于學生就業的政策,但巨大的畢業人數和合理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大學生的就業依然是一個社會關注的問題。
(二)高職就業以服務業為主。
根據中國三次產業劃分的意見,中國第三產業包括流通和服務兩大部分,基本屬于服務型的行業。高職是職業技術教育,是職業技術教育的高等階段。高職相對于普通本科教育,更傾向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培養重點在于知識與技能的應用。在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當中,在高職中傾向于創業教育。學校根據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興趣愛好和特長、具備的創業條件,引導學生創業,在創業中實現更好地就業。這樣不但能提高就業率,還能促進學生創業,為學生的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打下基礎。
(三)高職就業情況參差不齊。
根據有關學者對2017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情況來看,高職大專院校的就業率最高,為89.4%,超過“211”和“985”重點大學的86.5%。這個數據看起來是令人欣慰的,也值得深思。在高就業率的光環下,并不是所有高職院校的就業都是那么令人滿意的。由于培養目標和模式不同,高職培養學生定位于要比普通本科學院低。在我國第三產業發展迅速的今天,通過“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訂單班”等靈活的培養模式,為高職學生的就業提供良好的平臺。這些模式的好與壞與學校及企業,甚至政府的協調息息相關。
二、互聯網對高職生就業的影響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發展,在高校管理中,信息化應用已很廣泛。互聯網在高職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
(一)信息量大,更新快。
互聯網始于1996年,又稱因特網、互聯網的特征有通訊、自由、交互、平等、個性、合作、虛擬、網上貿易等,這些特征已經深深地滲透在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當中。在互聯網信息處理中,呈現出來的特點是信息量巨大,更新相當迅速。互聯網在教育信息化中的運用已經非常成熟,學校、學生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互聯網帶來的財富。高職學生通過互聯網尋求就業機會時會發現各種各類的招聘信息發布在不同的網絡平臺中,有學校的,有事業單位的,有盈利企業的,而且信息的更新相當迅速,以便讓學生盡快找到合適的就業信息,尋找到一份合適自己的工作。
(二)真假性受到質疑,容易被騙。
在開展學生網絡應聘的實踐過程中,不難發現,由于網絡平臺發布信息的不準確性,導致學生上當受騙的事情時有發生。這提醒學生,在通過網絡獲取就業信息的時候,一定要到正規的信息發布平臺,多方面確認就業信心的準確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三、互聯網形勢下高職學生就業策略分析
(一)提高高職學生網絡素養。
網絡的發達程度已經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隨處可見由計算機組成的數字網絡,比如寬帶、手機、電視等。根據CNNIC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3%,半數中國人已接入互聯網”。該報告介紹了“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有90.1%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從該報告中可以了解到,我國網民的數量已經很龐大了,計算機網絡已經輻射到國家的各個角落。霍華德·萊茵戈德在著作《網絡素養》中提到:“數字文化的未來也就是你、我乃至全人類的未來,而數字文化的前景取決于我們能否很好地掌握利用媒體的方法。”可以說提高全民的網絡素養,有助于加快國家的發展,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生活技能和工作水平。在互聯網加速發展的形勢下,作為祖國的未來,當代大學生應該把握機會,不斷提高網絡素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利用有效資源,提高網絡素養。隨著我國人民收入不斷提高,家庭購買和使用計算機已經很普遍,家長可以在合適的時間讓孩子學習一些常用的網絡知識和技能。第二,在學校開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就目前而言,雖然計算機技術課程不是主課,但是對于學生的生活技能和網絡技能而言,是很有幫助的,特別是對于網絡的認識和應用對于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幫助。第三,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網絡觀念。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低頭族”越來越多,近年來,“低頭族”人群逐步低齡化,許多小孩子把大量時間花在玩手機上,浪費培養他們良好習慣和品德的大好時間。第四,提高學生分辨網絡知識的能力。網絡上的內容可以說五花八門,有一些不利于學生成長的內容。要提高學生是非辨別能力,防止學生因為網絡走向犯罪道路。隨著網絡素養的提高,學生在進行網絡應聘的時候,能夠迅速和準確地發現相關招聘信息,做好應聘工作。
(二)搭建科學可靠網絡招聘平臺。
隨著網絡的發展,大學生招生就業都利用網絡平臺開展。網絡平臺招聘有其特點和優勢,通過網絡招聘可以提高招聘效率、改善招聘效果、提高響應速度和降低招聘成本。招聘平臺一般包含招聘職位管理、應聘者管理、入職管理、招聘渠道管理、數據統計等常用模塊。就高職院校而言,可以通過兩種渠道開展學生網絡應聘工作:一是校內網絡招聘。利用自身設計的網絡平臺發布信息,開展網絡招聘;二是組織學生利用校外可信的網絡招聘平臺進行應聘。在搭建網絡平臺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確保招聘信息的可靠性。近年來大學生通過網絡應聘被騙的實例每年都有,發生此類事件對學生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和傷害,因此要保證招聘信息源的可靠性。第二,確保平臺的使用簡單易用。一個好的招聘平臺應該是簡單易用的,不給應聘的學生帶來太多技術上的困擾。這樣可以確保學生在填寫個人信息的時候準備無誤,便于修改。第三,確保信息的及時更新和發布。每年到了畢業季,畢業生就變得緊張和躁動,因此要及時發布招聘信息,讓畢業生第一時間掌握招聘信息,提高面試效率。
(三)有針對性開展就業相關課程授課。
按照要求,每個高校都要開展一定學時的大學生就業培訓課程,介紹就業相關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在實踐中不難發現,這類課程是通用課程,沒有具體的針對性,因此本研究認為,在高職學生就業指導中應該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相關課程授課。第一,要從總體上介紹大學生就業相關知識和技能。第二,按照不同專業特點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第三,邀請企業專家或者優秀校友做就業講座。第四,建立一個完善科學的考核機制。
(四)網絡招聘和線下招聘相結合。
在開展高職學生就業渠道的時候,要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即網絡招聘和線下招聘相結合,不能只靠單一渠道開展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多渠道地開展高職學生就業工作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搭建信息發布平臺。不管是網絡渠道還是線下的常見招聘渠道,在獲得招聘信息的時候,應該第一時間告知畢業生,從實踐經驗看,可以通過班級群、手機信息、微信群等形式通知到學生,避免出現遺漏的情況。第一,保持信息通暢。招聘信息的傳達需要保持暢通無阻,不能出現信息滯留,否則會影響學生的就業。第二,定期組織專業對口的就業招聘會。高職學生的培養更加傾向于技能的應用,每個專業門類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因此學校應該組織與學生所學專業相對應的招聘會,為學生考慮。第三,組織優秀的企業開展宣講。讓更多的學生全面了解其他基本情況,是否與個人需求和發展相適應。
(五)引導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高職學生的就業觀直接影響他們的就業。就業就是學生根據自身基本情況,包括能力和職業理想,從社會各個行業中選擇一種職業作為自己要從事的職業,走出學校,走進社會,為國家建設,實現個人理想的過程。在高職學生就業過程中會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第一,自信心。由于培養層次不同,高職學生屬于專科培養,部分高職學生覺得自己比普通本科學生差,因此在就業過程中缺乏自信心,有可能導致就業困難。第二,個人能力。高職學生的個人能力包括專業能力和個人素質。在個人能力培養過程中,會受到學校培養和學校發展的影響。有些學校管理體制好,可能培養出來的學生各方面素質相對較好,在就業過程中具備一定優勢。高職學生要提升個人素質,才能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第三,期望值。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時代,要引導高職學生有一個合理的期望值。有些學生好高騖遠,追求的崗位和收入不符合自身的能力,往往降低就業概率,因此要引導他們適當降低就業期望值,拓寬就業范圍,樹立大眾化就業觀,提高就業概率。第四,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是大學生就業現狀。如何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找到一份合適自己的工作,需要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當中認真學習專業知識,把握專業技能,多參加社團活動,通過多種平臺鍛煉自己,相信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才能在就業中保持自己的優勢。
近年來,國家對高職教育越來越重視,在良好的大環境下,更應該做好高職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為高職學生未來更好地為社會做貢獻、實現人生價值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6-01/22/c_1117858695.htm,2016.1.22.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廣西學生資助研究專項課題“桂中地區高校貧困生就業能力幫扶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15zz03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