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緒艷
摘 要: 2018年4月,作者有幸參加了淄博市“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的錄課活動,被評為了縣優課,還被推薦參加了市優課的評選,在整個錄課準備過程中認真準備了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希望對初中地理《人類的聚居地——聚落》的教學有所啟迪。
關鍵詞: 教學設計 聚落 自然環境 世界文化遺產
一、課標分析
《初中地理課程標準》對本節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是:“1.能夠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2.能夠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為此,要注重對比描述鄉村和城市的景觀差異及分析自然環境對聚落的影響。對于本節的教學建議是與區域地理相結合,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加深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簡析
《人類的聚居地——聚落》是六年級上冊第四章——居民與聚落第三節的內容,也是世界地理的重要部分。本節有兩部分:聚落與自然環境、聚落與世界文化遺產。第一課時主要講第一部分。聚落與自然環境中首先講述了城市和鄉村的概念,介紹了城市和鄉村在生產方式上的區別,并通過兩幅圖展示了鄉村景觀和城市景觀的區別。其次重點講述了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第一方面講述了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環境因素;第二個方面從聚落的分布講述了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第三個方面從聚落的形態講述了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聚落的建筑形態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教材設計成活動式課文,選擇的活動主題是認識民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二)教材地位分析
通過前面兩節課的學習,學生對人口與人種的分布、語言和宗教的分布有了一定的認識,也把握了其分布的特點,并初步學會分析影響分布的原因。把聚落這一節放在本章的最后,是讓學生在已經有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之上,再進一步地增強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起到總結和加強的作用。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這一部分內容,突出體現人與環境的關系,是對整個六年級上冊內容的情感升華。
三、學情分析
(一)認知特點
初一學生的感性認識能力已經達到一定水平,理性思考能力正在形成當中,已處于由感性到理性的過渡階段;對一些地理問題有自己的看法,但往往還不成熟,思維方法不科學,有時候不能對事物做出全面的分析,需要加以引導。
(二)知識結構
前兩節已經學習過人口與人種、世界的語言和宗教這兩節課的內容,對于地理環境與人類的關系有一定的認識,是本節課學習的一個基礎。
(三)生活背景
沂源縣是一個典型的既有城市聚落又有鄉村聚落的地方,景觀特點比較突出,學生能夠根據老師的引導,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解決本節課的問題。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了解鄉村與城市的差異,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發展;能舉例說明聚落的位置、形態、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二)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動手搜集相關圖片,運用圖片說明城市與鄉村的特點和差別,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發現地理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地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分析城市的好處與不足,使學生樹立環保意識,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地理環境觀。
五、教學重難點
區分并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聚落與環境的關系。
六、教學工具
PPT課件、課本、擴音器、攝像機等。
七、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人人都說家鄉美,我們的家鄉沂源也非常美,老師課下收集了很多家鄉的美景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但是在欣賞的同時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這些圖片展現了哪兩種類型的美麗景觀呢?下面咱們一起來欣賞。
多媒體播放沂源縣城和鄉村兩種類型的景觀圖,并配樂《沂蒙山小調》。
(二)講授新課
【承轉】美景欣賞完了,誰找到問題的答案了?學生回答,板書鄉村和城市。
【承轉】這位同學觀察得很仔細,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學習聚落。
板書課題——聚落。
【展示目標】首先我們一起明確本節課的任務。多媒體展示我的任務,找同學讀。
【承轉】咱們就先完成第一個任務,根據多媒體展示的兩幅圖描述鄉村景觀和城市景觀。
多媒體展示圖片,學生自主學習,并發言。
【小結】我們把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請大家齊讀聚落的概念:我們把人類的集中聚居地,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并根據概念講解聚落分類,分為城市和鄉村。適時板書。
【承轉】為什么城市和鄉村景觀差別這么大呢?是因為居住在城市和鄉村的人們所從事的生產活動不一樣,具體怎么不一樣呢?請幾位同學給大家表演一下。
【活動】課前準備好情景劇,兩位同學分別扮演律師和工人,代表城市聚落,三位同學分表扮演農民、牧民和漁民,代表鄉村聚落,通過表演介紹自己所從事的生產活動,讓同學們有直觀的認識和理解。表演的同時多媒體展示相應的景觀和勞動圖。
【小結】城市聚落的人們主要從事工業和服務業,鄉村聚落主要分為農村、牧村、漁村,分別從事農業、牧業、漁業。雖然景觀有差異,勞動方式有差異,但他們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承轉】雖然聚落類型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都是人類的居住地,那人們會選擇怎樣的地方來居住呢?讓我們一起穿越時間的隧道,假如你們生活在同一個原始部落,現在要推選出一位優秀的首領帶領大家從甲、乙、丙三地中選出合適的居住地,所有同學都可以參加競選,給大家幾分鐘時間,自己準備好參加競選,開始。多媒體展示相應圖片。
【活動】兩位同學上前參加競選,選出自己認為合適的地點并說明理由,講完后讓學生自己選擇說得有道理的同學擔任首領,然后讓這位同學描述一下不選擇另外兩個地點的原因。
【小結】根據這位同學的發言,簡單總結出影響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地形平坦、自然資源豐富等。讓學生齊讀一遍,加深影響。
板書自然環境影響聚落。
【承轉】看來自然環境對聚落的影響還不小呢,那具體有哪些影響呢?讓我們深入研究。
【自學指導】請大家閱讀課本88頁,尋找問題的答案。兩分鐘以后,學生展示,根據學生的回答,多媒體適時播放具體內容:自然環境影響聚落的分布和形態。恰當小結。
【合作探究】自然環境除了影響聚落的分布和形態以外,還影響聚落的什么呢?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課本89頁的兩幅圖,解開這個疑問。
合作完成以后,請小組代表展示自己的討論成果。
【小結】聚落的民居也受環境的影響很大,沙漠地區,氣候炎熱干燥,晝夜溫差大,房屋墻厚窗小,可以起到空調的作用。氣候濕熱的東南亞地區,則是竹木高腳屋,便于通風防潮,屋頂坡度大,便于雨水的傾瀉。
【承轉】哪位同學還知道其他的特色民居呢?請蒙古的同學先介紹蒙古包,然后其他同學介紹冰屋和窯洞。根據學生的發言,簡單地概括一下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
(三)課堂總結
【總結】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獲呢?請大家與同桌交流,比一比誰學會的知識多。
兩分鐘以后,請一位同學概括這節課的知識脈絡。適時播放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并加以補充和完善。
【拓展升華】建設聚落的時候,必然會對自然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們要把這種影響降低到最小,并減少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學會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響應國家的號召:可持續發展。隨堂練習
【承轉】這節課學的新知識你會用了嗎?下面就來考考你!多媒體展示四幅聚落圖,每個圖片鏈接到一道題目,請四位同學隨機選擇一幅圖,完成相應的題目。稍有難度的題目適當地加以講解。作業根據這節課學到的知識,畫一畫你眼中的家鄉,下一節課進行展示!
【板書設計】自然環境影響聚落
八、課后反思
本課的教學活動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策略豐富、實用而新穎、獨特,突破了難點,優化了課堂,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課的教學設計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教學流程將初一知識的學習和新課程的理念結合在了一起,用合作學習突出重點,用探究學習突破難點,當堂練習鞏固及時,將講授法和其他教學方法結合在了一起,總體上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讓學生認識到了聚落的景觀差異及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不足之處: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語言應豐富多彩,課堂生成性的東西還是稍多點,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初中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地理》六年級上冊(2012版)[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