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新鳳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法,其能創設出更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出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性,有效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對于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和主動探究能力,也具有良好的裨益。本文主要探討了小學數學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策略,希冀能為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建言。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開展策略
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分組,通過組間協作學習來促進學生學習,以小組團體成績作為評價標準,從而使全體學生都能實現共同進步。《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求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此導向下,小學數學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不同,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進行數學學習,確保教學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小組合作學習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
在小學數學課堂小組合作模式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就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和研究,進而在團體共同努力下,自主尋找問題的正確答案。在此過程中,教師只進行引導和幫助,完成小組合作學習后,再進行最后評價。這種學習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觀能動性及自身潛力等,不僅有助于順利完成特定教學任務,也能促進學生主動性、合作性、創造性的提升。
二、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現狀
(一)歸于重形式,輕視學習目標
如今,小組合作學習已成為小學教學的常態,但從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實際情況來看,有的教師過于追求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對于學習的根本目的則重視不足,小組合作學習時間有限,獨立思考不夠深入,有效交流與討論不到位;教師對于討論思路的引導不足,缺乏必要的指導和講解;教學目標的重現和展現不理想,最終導致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二)對團體較為重視,忽視個體發展
小組合作學習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帶來的活力,增強了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度,教師也樂于引入這種形式。因為小組合作學習效果體現的是團隊的的總成績,有的小學生存在盲目聽從別人意見和答案,自己有異議不主動提出等問題。為了能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教師也往往更關注小組整體,對于學生個體的關注度不夠。優等生占據著小組合作學習的半壁江山,后進生一般都自覺地沉默或聽別人討論,缺少參與的成就感和獲得感。如果過分強調集體和團隊的教育方式,降可能會降低部分學生的團隊意識,導致學生叛逆意識。
(三)分組欠缺合理,教師濫用討論
由于學生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在分小組的過程中,如果學生對于學情了解不夠全面深入,就會出現分組不合理的問題。例如,有的教師為了方便,未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以及實際水平,讓就近的學生把桌子一拼就組成小組;有的教師未考慮學生興趣特點,導致小組成員意見分歧比較大,等等。這樣既會造成小組內學生數學能力相差過大,也極易降低合作探究學習效果。有些小學數學教師過分追求小組合作學習,未有效結合數學內容、難易程度等,就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過程中,對于不同解題方法的討論,以及有效解題策略的共享,都難以達到理想態勢,進而導致課堂學習效率降低,課堂教學時間浪費等問題。
三、小學數學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策略
(一)以生為本創設趣味課堂,引導學生進行快樂合作學習
小學生活潑好動,思維靈活,好奇心強,要想讓小學生愛學、樂學、會學數學,小學數學教師就要先全面、深入地了解學情,根據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心理特點等,并結合教學內容和目標,有針對性地創設各種生動的情境,如問題情境、比賽情境、故事情境等,從而建構起充滿童趣和快樂的課堂天地,讓小學生快樂地參與小組合作學習,輕松地掌握所學數學知識。
(二)優化合作學習小組構建,為學生提供有效指導和幫助
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科學、合理的分組至關重要。教師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必須要做到組間同質、組內異質,根據小學生個性差異、能力特征和基礎水平等,對學生進行合理搭配,小組人數一般以4-6人為宜,以確保每個小組的學生都能分工協作、互助合作、共同探究。如果學生存在分工不清,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分工,指導學生正確地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討論。同時,教師還要對小組合作學習給與充分的指導和幫助,尤其是要對合作學習的過程加強巡視,及時了解小組討論的情況,引導學生找到正確的思路和技巧。例如,在學習“平均數”時,為了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平均數,筆者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各小組學生統計出所有成員的身高,然后進行計算和數據分析,找出最高值和最低值,再求出平均身高值。通過這種形式,學生順利地明白了平均數能最準確地反映一組數據整體情況,并學會了如何用平均數進行簡單數據分析。
(三)精心設計小組合作學習內容,做好學習效果展示與評價
數學學習屬于比較復雜的邏輯思維活動,在小學數學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在教學內容設計方面,必須要做到以生為本,以具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小學生的探究與合作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常見的數量關系”時,筆者設計了一道生活化的問題:市場上有新鮮的橘子,價格是每斤3元,有誘人的香蕉,價格是每斤2元。媽媽給了李樂樂30元,讓她全部用來買橘子和香蕉。她該怎么辦呢?學生通過小組交流探究,提出了四種購買方案,每一種方案都具有可行性。可見,開放性數學題解法多樣,能較好地啟迪智慧,對愛思考的小學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另外,小組合作學習成果展示和評價,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學生將討論中的問題答案總結出來,并將成果呈現給大家,在學生講解和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聆聽,適時進行客觀評價,將好的學習方法和理念推廣應用,對不足之處要帶領大家一起討論彌補,這樣將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小組合作學習體現了以小學生為本的先進的教育理念,是一種有效教學方法。采用小組合作討論方法,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找到解題技巧,提高數學課堂學習實效,促進學生數學素養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文敏.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實施小組合作學習[J]. 學周刊,2017,(16):100-101.
[2]王新愛. 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幾點思考[J]. 才智,201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