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娟
摘要:賞識教育是世界著名的教育方法之一,其基本思想來源于父母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的成功率達百分之一百,對這一現象的分析概括為“認識差異,允許失敗,我”。“有限的愛”教育,如成功的秘訣。簡述了賞識教育的內涵,列舉了賞識教育的理論依據,并對賞識教育的實施和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賞識教育;理論依據;實施
賞識教育作為一種鼓勵性教育,它通過教師的褒獎、鼓勵、贊賞,激發教育對象的潛在能力,促其不斷增強信心,全面提升教育效果,實現教學目的。已成為當今教育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被很多的知名學者和社會追崇。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賞識教育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供大家參考。
一、賞識教育理念的內涵及其發展
早在二千多年前戰國時期,我國最早的教育教學論著《學習記錄》就指出:“教師善有善報”,所謂“教師應是幫助學生充分發揮自身力量的教師”。糾正學生在學習中的偏差,表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教師需要以一種欣賞的態度幫助學生。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陽明曾說過:“如果我們今天教孩子,我們必須鼓勵他們,讓他們在我們心中快樂。”他的觀點清楚地表明,當學生受到贊賞和鼓勵時,他們的學習熱情將大大提高,他們的學業進步也會更快。中國清代著名教育家閆元曾提出:“賞子勝于數十”,他認為教育對兒童的激勵作用遠遠大于批評。
上述古人的觀念都有了賞識教育的影子,而賞識教育被廣泛的認可并迅速發展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平民教育家周弘總結了自己將聾啞女兒培養為女大學生的經驗,正式提出了“賞識教育”這一教育思想,賞識教育應運而生,并逐漸推廣到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和老師對學生的教育中。賞識教育的理念源于“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賞識教育更加注重正面激勵的作用,強調多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加以激勵,使得學生的內心得到滿足,從而保持愉悅而非焦慮不安的學習心態,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積極性,這一反我國傳統的“批評教育”、“懲罰教育”和“抱怨教育”等教育方法,是對應試教育種種弊端的反思,是素質教育得到有效實施的一種重要方法。
二、賞識教育的理論依據
心理學界的相關研究為賞識教育的科學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指出:“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和贊美。”高中學生大多尚未成年,還沒有走出象牙塔,心智上并不成熟,情緒上就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產生波動。因此,欣賞和贊美能對他們產生極大地鼓舞,進而使他們對學習有更大的興趣,會更加努力地追求進步。而相反,過多的批評只會讓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意志消沉。老師需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不只是關心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的表現,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認可學生的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提出的“皮格馬利翁效應”認為:“你期望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成功的人都會培養出充滿自信的態度,相信好的事情會一定會發生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啟示我們:贊美、欣賞、期待和信任是一種正能量,當一個人受到其他人的信任和賞識時,他會更加認可自己的能力,獲得積極向上的動力,并更加努力達到別人對他的期望值,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使這種支持具有持續性。
三、如何實施賞識教育
首先,要對學生“無限熱愛”,這是賞識教育得以實施的前提條件。
其次,要“承認差異”,這是賞識教育得以實施的有效保證。
再次,要“允許失敗”,這是賞識教育的基本要求。
四、賞識教育的實施需要注意的問題
賞識教育自誕生以來,得到了全世界范圍的廣泛認可,但賞識教育并不是唯一的教育方法,它只是眾多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中的一種,而非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對其效果和適用范圍不能過于迷信,需要理性地對待,具體的實施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賞識教育并不排斥批評,它是一種承認批評的教育方式。教師在學生犯錯之時,需要大膽批評,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通過改正缺點來取得進步。批評的同時要注意的是保持溫和寬容的態度,切不可挖苦與諷刺,采取“對事不對人”的原則。這樣一來,學生才會有正確的人生態度,健康成長。
二是賞識教育提倡正面肯定,以欣賞、贊美為主,但不等同于“表揚教育”。真正的賞識是發自內心的真實感受的傳遞,而非簡單的口頭上的語言表達,一味的表揚反而容易讓學生滋生虛榮、驕傲自滿的情緒,而籠統、不著邊際的表揚往往脫離實際,更容易讓學生迷失自我,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第三,賞識教育需要準確、及時、恰當。欣賞教育的實施不應過于功利,不應該為了某一目的而欣賞,而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和需要。不同性格的學生也應該受到不同的對待。低自尊的內向型學生應該更加欣賞教育。
賞識教育是一種教育方法,一種教育觀念,是一種知識。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深刻領會教育的內涵,遵循賞識教育的基本原則,結合理論知識與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運用“認認”,才能使這一教育得到滿足。達到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周弘. 賞識你的孩子[M]. 成都: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
[2]施良方. 學習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韓登亮. 賞識教育的實踐反思[J]. 當代教育科學,2005(14): 36-39。
[4]王桃英. 賞識教育失效問題探析[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 27(12): 82-83。
[5]李亞平. 賞識教育的反思[J]. 思想理論教育,2008(2): 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