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興容
【摘 要】明清時期處于古代中國封建時代的鼎盛時期,該時期封建政治、封建經濟等都達到頂峰,封建經濟模式進入成熟階段,社會生產力水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商品經濟在明中期和清前期發展極度繁盛,資本主義萌芽應運而生。本文將從分析高中學生思維特征、區別學術歷史與學校歷史、課標要求、歷史學科特色等方面對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教學構想進行分析,以助于在結合高中學生汲取歷史知識的思維方式的基礎上,梳理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教學思路,以求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探索一種更吸引學生學習歷史的教學構想,不斷探究,不斷嘗試,望不斷進步。
【關鍵詞】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歷史教學
馬克思根據社會歷史發展特點和趨勢,把社會歷史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原始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按照這個階段分析中國歷史發展進程,明清資本主義萌芽應是這一過程的必經階段,若根據正常的社會發展進程,明清應該是古代中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過渡時期,而歷史終歸不是假設。明清資本主義由于古代中國的種種客觀和主觀條件,其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而且也僅僅處于萌芽狀態,而也正是由于這一緩慢的萌芽狀態,使古代中國未能跟上世界發展潮流,最終落后世界發展進程,也為后來的鴉片戰爭被“挨打”的局面埋下了伏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深刻分析明清資本主義萌芽,有利于歷史核心素養的構建,樹立時空觀念,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價值觀。歷史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停留在對歷史知識的簡單掌握上,而是希望通過學生對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歷史發展特征、線索和規律的把握,使歷史教學盡可能與現實生活和時事聯系起來,以增強學生理解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一、高中學生關于歷史學習思維特征
經過初中的通史歷史的學習,再加之心智的逐漸成熟,該階段的學生處在邏輯思維的完善階段,對是非對錯有了自己的理性認知,批判性思維方式顯著,在歷史教學中,老師更多的應引導其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明清資本主義萌芽這一知識點處于明清的經濟領域一列,高中學生經過之前的學習,對封建制度,封建經濟,小農經濟,封建主義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確定概念還不明確,而由于資本主義萌芽這一概念應該說是整個封建國度中的一個新鮮詞,何謂資本主義,資本主義萌芽的狀態如何,為什么會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為什么會在明清時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萌芽為什么沒有得到大力發展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在課堂教學中歷史教學應該引導解決的,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讓學生對社會發展趨勢有一個客觀的把握,為之后鴉片戰爭后的歷史奠定一個初步的基礎,對學習世界歷史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有一定思維準備,在對資本主義萌芽的學習中更好的領會社會主義的含義,這樣的思維方式在高中學習中是必要的。
二、學術歷史與學校歷史的取舍
關于明清資本主義的萌芽,學術界目前主要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確有其事,認為明清資本主義萌芽是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一種則認為出于對資本主義的界定不同,明清時期特別是明中后期的社會經濟的發展不能被算做資本主義萌芽,對于后來的資本主義的發展認為是外來的即外鑠論或移植論。基于這樣相反的觀點,在學校歷史上應如何讓它們更好的作用于教學而并不是成為教學的禁區呢?目前的主流觀點是承認明清資本主義萌芽這一說法的,比較普遍的例子就是手工業中的雇傭關系的出現,而學術界之所以出現相持的觀點,更多的則在于有些學者認為資本主義應該是大機器生產下在原始積累的基礎上進行再生產的過程,而在明中后期,根據土地占有狀況、租佃關系、農業勞動雇傭性質等可見成熟的地主經濟模式下,地主并沒有進行資本的積累然后投資繼而擴大在生產,還依舊停留在對土地的租佃關系上,因而否定當時資本主義萌芽的存在。但“資本主義萌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可以經歷數百年的歷史時期,而總是在封建社會內部稀疏地存在著它的出現,不必借助于暴力,也不一定以暴風式的所謂原始積累為前提”,資本主義萌芽并不是一個過渡性過程,資本主義萌芽是一種趨勢,是一種新的、先進的生產關系,引導向新的生產方式,既是引導,那么這種萌芽形式就可能不是一種具體的真正的資本主義形態。在學校歷史中,在闡釋主流觀點時,更用運用適當的史料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同時,“求同存異”,鼓勵學生多探索,多思考,多批評,利于學生對該段史實的掌握,對社會發展規律有一個深度思考,有利于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歷史學科特色
資本主義是資本屬于個人所有的經濟制度。這種以資本為主體的制度是尊重資本和財產為個人所有,任何人都不得非法侵占,這就是私有制的含義,私有制是資本主義最重要、最主要的內容,沒有私有制就不能叫資本主義。資本主義是要求不同資本對不同資源發揮的各自作用和價值來推動社會發展。鑒別明清資本主義萌芽,需要把雇傭關系與租佃關系一同考察,兩者性質不同,雇主和地主的資本是不同的,這一不同,是區別資本主義萌芽于封建地主經濟的根本特征。資本以雇傭勞動為前提,而雇傭勞動又以資本為前提。兩者互相制約;兩者互相產生。
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制度,在實際教學中,如果不注意把握教學的度,很容易把一堂歷史課上成政治課,雖然文政史不分家,但歷史教學應該具有自己的學科特色,教師可以通過對比教學,把西方資本主義萌芽即文藝復興的資本主義萌芽形態與明清資本主義萌芽做對比分析,通過分析兩者發展的異同,加深對資本主義萌芽的理解,同時對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影響因素在通過對比后有一定認知。
四、新課標下對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要求
明清時期之所以說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最顯著的便是它出現了以“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這種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據蔣以化《西臺漫記》記載以蘇州絲織業中“大戶張機為生,小戶趁織為活。每晨起,小戶數百人,嗷嗷相聚玄廟口,聽大戶呼織,日取分金為饔飧計”為典型。明清時期封建制度發展達到鼎盛階段,商品經濟高度繁榮,以往的自給自足的家庭小農經濟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再加之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統一規模集體勞作進一步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有一部分的勞動力被解放出來,而這一部分解放出來的勞動力被發達的城市化所需要,雇傭關系出現。雖然在中國古代一直都存在地主長工等幫工模式,但概念不同,內涵也變了,地主模式下的佃農有自己的一份土地,在佃農完成地主家的勞作后,經營自己的土地,之后在自己的土地上收成后還要向地主繳納地租。在雇傭關系下,被雇傭者在雇傭期間,其勞動范圍和勞動成果是完完全全屬于雇傭者,雇傭者為被雇傭者的勞動力買單,支付一定雇傭費用,這與封建經濟下的地主模式性質是不同的。不可否認,雇傭模式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體現,在該模式下,被雇傭者不用被長期束縛,秉著“多勞多得”的方式下,他們的生存和生活都相對自由。通過理清農業與手工業及商業的關系,以及闡釋封建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的不同,提供手工業生產方式與以往不同的史料,重視學生對歷史的解釋,梳理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脈絡,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素養的養成。《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重點強調: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理清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概括,就要從多種維度,解讀資本主義萌芽的形態,從多元史料中提取有關信息,這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引導的。
明清時期處于古代中國封建制度的鼎盛時期,該階段資本主義萌芽“它的出現甚遲,比西歐差不多晚了兩個世紀;它的發展極慢,在鴉片戰爭前,在整個國民經濟中還占微不足道的比重”探究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可知近代中國經濟落后的主要原因,在高中教學中,通過具體分析一重要現象是可以培養學生多種價值維度的,針對資本主義萌芽這一知識點,教師給學生講清楚其發展線索,是有利于學生對整個中國從古至今的經濟發展概況的掌握,延伸至后來鴉片戰爭后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中國近代的資本主義經濟從萌芽開始就從未斷層,讓學生樹立連貫的時空觀。
【參考文獻】
[1]聶幼犁.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06
[2]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