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喜平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地不斷深入,國家和社會越來越重視初中物理教學,初中物理教學是整個物理教學的起步階段,物理又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很多行業的尖端科研都需要物理知識的輔助,所以近年來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一直是個熱門議題。本文基于此,特對提高當前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進行逐步深入的研究分析,先是分析初中物理的教學現狀,然后論述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性,最后提出提升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策略,以期給相關教學人員和政府部門一些指導和幫助,從而改善我國當前的初中物理教學,為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建設奠定人才基礎。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
新中國成立以來,各行各業都蓬勃發展,尤其是在國防、民生等方面,中國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矚目,而這些成就都是得益于國家對科研文衛的大力投入。另一方面,我國諸多物理學家的發明創造也逐步推動大國崛起,科研的力量不可小覷,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初中物理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學有效性偏低。我國幅員遼闊,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是教育的基礎,所以在很多經濟欠發達地區,教學有效性偏低,尤其是初中物理。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極易導致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名師名校都集中在諸如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在二三線城市,尤其是二三線城市的農村校園,師資力量不足,教師的綜合素質相對較低,這也就導致初中物理教學這門重點學科的教學有效性得不到提高。
(二)教學有效性偏低的原因
1.過度依賴教材。教師過度依賴教材,在課堂上幾乎照本宣科,而不是對物理知識進行深入淺出地講解,所以學生的學習過程較為吃力,繼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致使學生失去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材僅僅是起輔助作用的,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自身發揮,一旦過度依賴教材、主次不分,教學有效性自然而然會降低。
2.教學缺乏實驗。物理是一門極其注重實驗的學科,如果物理學習和實驗脫節,學習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在一些教學理念較為封閉的初中學校內,不僅缺乏物理實驗基地、實驗器材等教學材料,甚至不設置實驗課,缺乏實驗的教學則導致了教學有效性得不到提高。
3.目標制定不當。合理的教學目標有利于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相反,不當的教學目標則會拉低教學有效性,在傳統的初中物理教學中,老師的教案都是根據教材進度來安排,而不是依據學生的掌握程度,忽略學生的學習進度以達到教學進度,這樣嚴重影響教學效果[1]。
4.應試教學模式。當前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學都是圍繞著應試制定教學目標,忽略對學生物理興趣的培養,一切唯分數論,給學生灌輸的觀念就是考高分,而非純粹的物理知識,學生對物理學習的驅動力只是考試成績。
二、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性
(一)高中入學考試
雖然前文提到應試教育限制了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提高,但是并非全然不顧考試。以高中入學考試為例,初中生只有順利進入高中才能參加高考,最后進入大學深造,考試不是目的,考試只是一種相對公平的篩選方式。考試升學能夠一定程度上保證教育的公平性,所以改善初中物理教學對學生參加中考很重要。
(二)個人全面發展
進入初中的學習之后,學習科目增加,很多學生就會出現偏科現象,尤其是初中物理,這顯然與現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不符。初中物理是很多初中生偏科嚴重的一門科目,部分學生長期在及格線下,短期來看,只是一門成績不好而已,但是長遠看來,這種偏科現象會打擊青少年的學習信心,進而影響到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提升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轉變教學理念
首先,就是要轉變教學理念,從根本上重視初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樹立考試不是目的是手段的觀念[2]。例如,在學習聲音這一章節知識時,可以播放星際相關電影片段,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點找茬。通過這一較為生動的互動環節,學生可以加深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無法在真空環境下傳播的物理知識和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等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的生活常識。
(二)注重物理實驗
物理實驗最具說服性,教材上一句話就能概括總結的定理,學生雖然能背下來,但是卻無法有深層次的理解,這時候就需要最具說服性的實驗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本內容[3]。例如在學習物體運動知識時,可以將學生帶去物理實驗室,做諸如降落、滾動、摩擦等物體運動形式。通過這種實驗教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大大增強。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需要運用正確的策略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因為這不僅關乎學生的個人成長和考試成績,還關乎國家和民族科研事業的未來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洪峰.當前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華夏教師,2016(3):49-49.
[2]陳曉燕.當前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29):92-92.
[3]李悅.當前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2):186-187.
[4]鄭慶柱.當前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中),2015(6):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