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竹
摘要:關注學生個性化學習,就要了解學生的基礎、學習需求、學習方式等,同時建設關注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課程。由于現在小升初的學生音樂基礎參差不齊,差異很大,傳統班級授課制采用的統一的教學模式,很難兼顧到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為此,我們正在不斷研討、實踐和改進立足于學生水平差異的音樂分水平課程,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關注學生個性化學習,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關鍵詞:個性化學習 個性化發展 學習需求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0-0103-04
我校每年會對初一新生進行音樂水平的問卷調查,其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的音樂起始水平。2015屆學生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全年級共500名左右的學生中,73%的學生會識讀樂譜、34%的學生能夠識讀樂譜但唱不準音高、16%的學生不識譜、21%的學生會演奏一種及以上樂器、11%的學生參加過合唱團。基于這樣的學情,會使得學生在課堂中存在不同的學習起點、不同的學習需求、不同的音樂實踐能力、不同的音樂技能和素養。然而在原始的班級授課制的音樂課堂中,依然使用著統一的教學目標、統一的教材內容、統一的組織形式、統一的評價方式,不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適合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課程內容,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所謂個性化學習,是指以反映學生個性差異為基礎,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的學習模式。20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音樂課程標準》中也強調: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音樂活動,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情智。教學中,應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和發展不同個性有機結合起來,創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發展音樂才能提供空間。
為此根據學生的需求,我校制定了以學生個性化學習為基礎的課程內容(如圖1)。
我校的音樂課程中包含國家課程及校本課程兩大課程內容,其中校本課程中包含以學生學習興趣為主的興趣選修課程以及以學生特長發展為主的合唱、管樂、舞蹈三大社團選修課程。校本課程只適應了部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在學生的基礎必修課程中,我們進行了分水平課程的實踐與探究來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我校所進行的分水平課程是按照學生的學習基礎將能力相近的學生分在同一層次的教學班進行走班上課。分水平課程從原來的統一的教學目標、統一的教材內容、統一的組織形式及統一的評價方式四個方面進行了調整,鑒于我校分水平課程只進行了一年的實踐,下面將以實踐年級初一年級為例介紹我校的分水平課程內容。
一、分水平的教學目標
《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音樂課程的總目標是:學生通過音樂課程學習和參與豐富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探究、發現、領略音樂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持久興趣,涵養美感,和諧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學習并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視野,發展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豐富情感體驗,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
《音樂課程標準》同時對7-9學年目標做了要求(如圖2)。
分水平教學目標從視唱、唱歌、欣賞、合作四個方面進行了設定,我們希望學生能夠穩固和加強視唱能力,提高欣賞和表現兩項基本的音樂技能,在培養學生合作的學習能力基礎上形成音樂素養。
二、分水平的學習內容
原本教課書中的教材內容初一至初三共6冊24個單元,從題材、體裁、地域等內容進行了單元的劃分。我們認為,按書本中的單元進行學習,學生知識掌握得比較零散,無法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我們希望學生能夠進行主題式的單元內容學習,通過主題式的實踐活動引領,更加深入、系統的了解和理解音樂內容,因此,我們進行了初中三年的主題式單元內容的整合(如圖4)。
教材整合以學生學習基礎、生理、心理為依據,使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音樂認知特點相適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我們希望學生能夠在初中三年中學會唱“一支”歌,學會演奏“一首”作品,學會跳“一支”舞蹈。初一的學生識譜能力需要穩固和提高,大多數學生沒有變聲,在音樂基礎上進行以演唱為主的音樂技能學習;初二學生開始變聲期,在演奏學習的基礎上加入了以欣賞為主的音樂技能學習,欣賞內容上較之于初一更加深入;初三的學生學業壓力較大,更多的時間是投入到學習中。因此在音樂內容的設計上加入了“動”的內容——學習校園華爾茲舞蹈,幫助學生度過青春期,“動”與“靜”相結合減輕學業壓力,豐富學生課業外的學習生活,在欣賞內容上加入了交響作品和流行音樂,使學生在初一初二欣賞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
三、分水平的組織形式
分水平課程實行走班制的組織形式,學生在分班前會接受統一測試,測試內容(如圖5),學生根據測試結果以及老師給的自選層級水平的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層級,教師會根據學生的原始成績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記錄學生的成長與不足。有的學生原始是B層水平或C層水平,在經過努力之后能力有較大提升,具備提高層級水平的標準,教師會根據學生的需求及能力進行層級的調整。
四、分水平的評價方式
如圖6: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學習水平的自評、互評,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水平測試、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以及參考學生的自評及互評結果,學期末給予學生終評。這樣的評價方式,改變了以往評價的一刀切現象,通過自評、互評、師評,更加全面的對學生進行評價,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五、以單元“絢麗多彩的中國民歌”為例的分水平課程實施
本單元是以主題式的單元內容呈現的,分為中國少數民族民歌和中國漢族民歌兩大部分,涵蓋了7個民族及3種體裁形式的地方民歌。由于單元內容較多,教師選出五首(蒙古族、藏族、隴東、山東、陜北)有代表性且傳唱度較高的音樂作品,引領學生體驗民歌的韻味、感受民歌的文化。以啟發式論題引領進行初始性理解活動的學習實踐:同是中國民歌,為什么每個民族的民歌風格上有那么大的不同,使得中國音樂的百花園絢麗多彩?
(一)初始性理解活動
A層級課例——蒙古民歌《銀杯》:這首作品旋律簡單且朗朗上口,對于A層級學生來講學唱較為容易,但是蒙古民歌的韻味很難拿捏,因此在課上,教師在引領學生從音樂要素的角度分析音樂作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和聲的演唱方式感受蒙古遼闊的草原和體會蒙古人民寬厚的胸懷。
B層級課例——勞動號子《軍民大生產》:B層級學生能力參差不齊,課堂中主要采取小組協作的方式進行學唱、分析及表現音樂作品。所謂小組協作,就是把能力較強的學生和能力較弱的學生安排在同一組內協助學習。《軍民大生產》這首作品學生易學易唱,教師在引導學生從歌詞、旋律、速度、力度的角度分析理解作品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編創。學生根據自身以及小組整體能力,能力較強的組可以在演唱較好的基礎上進行詞和旋律的編創,能力較弱的小組可以只進行演唱練習而不編創,最后以小組演唱的形式展示勞動號子粗獷的美,豪放的美。
C層級課例——勞動號子《軍民大生產》:C層級學生的能力較弱,因此在課堂中教師用范唱和鋼琴帶領學生學習歌曲,通過學生演唱的不斷實踐,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用一領眾合的演唱形式體會勞動號子的力量美。
(二)探究式理解活動
教師給學生一個探究式實踐任務:選擇漢族或一個少數民族,學習并了解其經典的民歌與相關的文化,并嘗試探究形成民歌風格特點的原因。學生帶著任務進行探究式的實踐活動。在過程中,教師采取望、聞、問、切的方式引導學生的學習。“望”即是確定個人或小組是否明確探究活動任務,有序安排探究計劃;是否積極、主動參與探究學習活動;“聞”即是關注學生準備的展示內容及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答疑解惑;“問”即是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提問:你是如何感受一首民歌表達的情感與韻味?各民族的民歌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為什么會有這些差異?你是如何判斷民歌的地域性?民歌與各民族生活有何聯系?你能否運用適合自己的方式表現不同民族的民歌?等引導學生思維深度及廣度的發展。“切”即是對“個別”的學生給與個別化了解和個別化指導。
(三)終結性理解活動
在終結性理解活動中,學生選擇自己擅長或者喜歡的方式,以“絢麗多彩的中國民歌”為主題進行展示。有的學生擅長演唱,可以獨唱一首自己喜歡的民歌;有的學生擅長舞蹈,可以跳一支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沒有特長的學生可以使用PPT或海報宣傳的方式展示對中國民歌的喜愛和理解。
六、收獲和繼續研究的方向
教師根據學生能力及需求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活動,適合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三個層級水平的學生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升。
但是在音樂基礎能力及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的B層水平,如何能夠在教學中更好地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在設計的教學活動中凸顯學生的不同特點;如何在學生的體驗活動中激發學生的真實情感,而不只是單單演唱一首歌曲。欣賞一首作品,這些問題是在今后的音樂分水平教學中繼續研究的方向。
音樂是個性化的,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音樂教學也應該是個性化的,不拘一格的,教師應該結合多方面因素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案,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許講真.漢族民歌潤腔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2]許講真.語言與歌唱[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