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琴
【摘 要】探究性的化學教學課堂能夠體現化學學科的內涵、思維以及教學的視角與價值等。因此,化學教師應該深刻理解初中化學學科的特質,對教材進行深入探究,通過挖掘教學內容的教學價值,幫助學生在收獲化學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重視化學觀念的教育,關注學生化學學習的方式方法的熏陶和訓練,進而精心設計探究性課程的核心問題,開發基于學科理解的情境資源,落實化學學科的本質的教學,讓課堂教學充滿“靈氣”,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初中化學 探究性教學 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9.083
教育應與現實生活相聯系,重視實際應用;教育應與學生經驗相聯系,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這些都是改革后的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特點。與之配套,新的初中化學教材的課程標準也更加提倡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與探究,提倡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改革后的新的各項基本要求無疑對教師的教學觀念提出新的挑戰。如何進行探究性教學,促進學生形成探究性思維品質,已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一、注重學習方式的優化
學習方式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質量,現代初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提升學生的學習方法的科學性,通過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要知道,在初中,學生面對著升學的壓力,這就要求著學生運用更有效的學習方式來學習化學。然而我發現很多學生掌握的學習方法普遍是題海戰術,通過學習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再通過大量的習題對知識進行鞏固。化學課程開始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掌握化學探究思維和實驗能力來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然而題海戰術依舊停留于理論知識。所以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方式有針對性的訓練,把重心轉移到運用實踐中來。比如在初三化學總復習中,常常會提到推斷題的練習,如果按照傳統的題海戰術,學生要耗費大量的學習時間,甚至真正取得效果卻不夠理想。那么這個時候教師可以以探究性學習為背景,讓學生來深入分析完成這類題的有效思路與模型。以一道例題為例,在一瓶有色液體中,主要包含多種金屬元素,其中物質a能和物質b反應,得到物質c……首先教師要讓學生理解到這道題的意圖,題目中提到了金屬元素、提到溶液,學生就要馬上活躍思維,再結合學過的內容,馬上把考點定格在置換反應;隨后題設有提到這是一瓶有色溶液,那么學生可以從液體的顏色推斷出有哪些金屬元素,比如藍色的銅離子,淺綠色的亞鐵離子,當有了主要的元素之后,學生就可以帶到反應圖中根據反應原理一步步推出各種元素;最后再把推斷結果帶到原題中進行復核。通過這樣的學習方法,學生能夠有效地總結出這類題型的解題思路,相比題海戰術有更強的實踐意義。所以教師在探究性化學的教學中,教師要運用有效的策略引導學生優化學習方式,尋找適合自己且高效的方法。
二、化學實驗教學中體現探究性
在實驗探究教學中,教師把實驗方案的設計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分小組相互討論,然后組內達成一致意見,再讓各小組代表總結發言。通過討論,一個實驗就會出現多種實驗方案,然后師生共同討論,形成可行性方案,最后再進行實驗。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的教學中,我沒有利用常規的教學方法“原理、裝置、步驟、收集、檢驗”等教學步驟,而是將教學過程設計成探究性問題。首先提出開放性的問題:“通過哪些途徑可以得到二氧化碳?”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發散開來。學生列出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石灰石(或大理石)與鹽酸反應、石灰石與硫酸反應、木炭燃燒、碳酸鈣高溫分解等方法。接著對各種方法進行思維收斂:如果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最好用什么方法呢?引導學生分析實驗室制取的最佳選擇途徑。接著問:“選用哪些合適的實驗儀器,如何制得二氧化碳?”這樣又讓學生的思維拓展開來,給他們制造討論的空間、提供動手設計實驗的機會。針對學生的設計,啟發學生討論:長頸漏斗、錐形瓶能否用其他儀器代替?二氧化碳最好用什么方法收集?如果需要收集比較純凈的二氧化碳可以用什么方法?學生進行討論,對各種方案分析優缺點,進行優化選擇。在課堂中有些學生的想法確實是異想天開,但我總是強調不論對與錯,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課堂生動活潑,意見被采納的學生會獲得很大的成就感,學生就在輕松愉快的探究活動中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作方法。在活動之余,繼續引導學生在課后查閱資料思考:用實驗室制取的二氧化碳純凈嗎?里面會含有哪些雜質氣體?雜質氣體可以通過什么方法除去,從而可以得到純凈干燥的二氧化碳?這樣新一輪的討論就延伸到了課堂外,給學生的思維又進一步拓展開來。在實驗教學應用探究式教學方式,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自主選擇儀器并組裝、實驗操作印證,從而獲得各種能力鍛煉的機會。這樣學生不僅鞏固復習了相關知識,能獨立地設計實驗并且有一定獨立的見解,而且他們的思維嚴謹了,合作能力和各種技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充分地發展了自己實驗操作的能力。通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以及科學情感都得到了很好的培養,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總結知識和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學生的探究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必須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并能在具有豐富的知識前提下,學會總結知識和方法,而教師在此過程中起著橋梁作用,教師應以化學知識為資源、課堂教學為陣地、化學實驗為途徑,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啟發學生找到多種方案中的最優方案,以達到通過探究優化學習方法,優化思維方法,優化知識結構的目的,引導學生將設想付諸實踐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仔細觀察,詳細分析實驗結論,因為探究不是目的,重要的是科學結論。學生憑著興趣能發現問題,也能用實驗去探討,但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多停留于表面,使一些科學結論與它們擦肩而過。對于在獲取知識的探究中,學生采取的學習方法、思維方法、探究手段等,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有意識的積累,如實驗法、歸納法、對比法、推測法等,當學生中出現未曾用過的探究方法時,引導他們總結出該探討方法的獨特之處,開發更多的探討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自主探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自己的實踐、思考獲得知識,教師的主導作用應當體現在引導學生去自主探究。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既有自主探究的空間,也有教師的引導,從而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能力的發展,這樣的教學才是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作用的和諧統一,才能促進學生獲取知識和能力發展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張丙香,畢華林.化學三重表征的界定及其關系分析[J].化學教育,2013(3).
[2]羅濱,王磊.初中化學教學關鍵問題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