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祥英
【摘 要】“情境創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學情境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靜態的數學概念動態化,有效地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從而充分地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使學生在愉悅的狀態下學習數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 情境教學 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1.066
所謂情境教學,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充分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
一、創設教學情境的基本原則
(一)情境素材的現實性
每一名學生都有著自己的認知發展水平,每一名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學習經驗,基本的積累是學生進一步數學學習的基礎,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如果情境的素材選擇違背了學生的認知習慣,甚至嚴重脫離生活的實際,這樣的情境效果只能是適得其反。
(二)情境創設的目的性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善于、樂于和易于去理解教學的內容。因此,情境的創設應該看成課堂的有效補充,千萬不可將其看作是額外的內容。所以,數學情境的創設千萬不能背離于教學內容,否則只能是與教學的目的背道而馳。
(三)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數學情境的創設切忌游離引發學生思維的本質。作為一種有效激發學習的工具,情境的創設應該能夠有效地激發起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幫助學生產生思考的沖動,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因此情境創設必須要科學而有效。
二、創設懸念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
懸念設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據教學需要而定。若把懸念設置在課始,使學生一上課,就有急于學習解決問題知識的需求,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若把懸念設置在課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學生感到余味無窮,從而激發起繼續學習和思考的熱情。如在開始上課時,可設置這樣的問題:“聯歡會上,小明按照3個紅氣球、2個黃氣球、1個綠氣球的順序把氣球串聯起來裝飾教室。你知道第16個氣球是什么顏色的嗎?”學生急于想知道結果,必然產生求知欲。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可以想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許多方法。再者,年齡問題是小學數學較為復雜的應用題,學生對此問題非常感興趣。如在學生學習掌握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方法后,課尾可出示這樣的思考題:小花貓、大公雞和山羊是好朋友,它們年齡雖然都不同,但愛好都很相似,正如它們對外夸口說的“忘年交”。一天,大象伯伯看到它們三個正在講故事,便上前問道:“你們三個,究竟誰最大?誰最小?”山羊幽默地說:“我的年齡乘以11/12,公雞的年齡乘以13/15,小花貓的年齡乘以10/3,這樣算出來的三個年齡就一樣大了。你能把我們三個按年齡的大小依次排列起來嗎?”大象伯伯糊涂了,同學們,你們能在課后幫大象伯伯找出答案嗎?對于這樣的題目,學生興趣盎然,樂此不疲地進行鉆研。這一問題表面看“山窮水盡疑無路”很有難度,但學生一旦把握住“算出來的三個年齡就一樣大了”這個關鍵,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不難得出正確答案。懸念可使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高度集中,達到心智活動的最佳狀態,有利于學生智力的開發,還能促進當前的學習。
三、在新知的探究中,創設操作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而這種發現又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獲取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材料,設置“動境”,使學生借助已有知識、技能,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主動探究。如,在教學《梯形面積公式推導》時,我沒有機械的講解,而是創設了這樣一個“動”境:讓學生利用備好的紙板剪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當學生剪好后,要求學生分組檢查剪的情況,隨后,老師設問:“哪個小組能利用手中的紙板,把它們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學生獨立擺拼(有的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有的拼成了一個長方形)。緊接著老師又問:“你所拼成的圖形的底、高、面與其中一個梯形的底、高、面有什么關系?根據它們之間的關系,看誰能總結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來。”學生們通過觀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導出梯形的計算公式。最后,老師又引發學生再次探討“為什么公式要除以2呢?”這樣,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通過動眼觀察、動手擺拼,動腦思維的自主探究,獲取了新知識。同時,創造性思維也得到了鍛煉。
四、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根據這一特點,在進行新課之前我們可以借用有關生活實例,為學生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境,提出有關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究。如教學《中位數和眾數》時,我創設了一個找工作的生活情境,在教學時,出示一則招聘廣告:某超市招收工作人員若干名,月平均工資1000元。李叔叔看到這份招聘廣告后決定去應聘,超市經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員月工資表:經理3000元、副經理2000元、員工A900元、員工B800元、員工C700元、員工D650元、員工E600元、員工F600元、員工G600元、員工H600元、員工I500元。請大家仔細觀察表中數據,利用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幫李叔叔分析這樣兩個問題:1.經理所說的超市員工平均工資1000元能真實反映員工月工資水平嗎?為什么?2.你認為用哪個數表示員工的月工資水平比較合理?通過分析、交流,學生會發現中位數650元和眾數600元,都能表示超市員工的月工資水平。最后追問學生:如果換作你找工作,有了今天的學習,你會怎樣去了解工作報酬?通過這種真實、貼近生活的素材和問題。學生不僅能很好地解釋中位數、眾數的實際意義,而且能感受到數學的產生和發展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只要能讓學生喜歡數學,愿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充分了解和研究的基礎上,創設出更豐富多彩、更富有智慧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良好教學氣氛中學習,進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張秀花.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35):56-58.
[2]趙明.淺析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3(03):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