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周良
【摘 要】群文閱讀是素質教育教學大環境下,關于語文教學改革的重點。群文教學的目的在于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從而形成傳播中華文明的良好氛圍。那么本文中我將從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入手,談談作為教師我們應當如何做,進而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做好群文閱讀引導和教學工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 群文閱讀 文本組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1.171
從語文這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和目標來看,絕大部分都是圍繞著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所展開的。先從語文學科的設置初衷來看,一個國家在歷史文明發展的進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語言與文化,并且經過一代代人的發展與傳承,形成一個民族根基上的文化底蘊。而這一底蘊要想保持住,就必須在順應時代潮流的過程中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且采取穩定的傳承形式實現代代傳承,才能不斷發展,甚至是說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增強凝聚力的一種“粘合劑”。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傳播文化,培養國家和民族發展壯大所需要的后備人才,那么不論是中國還是別的國家,一定會從教育方面入手,將自己的國家和歷史融入學科之中,來形成文化和精神的傳承。語文在一定意義上來講,就是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精粹與內核的載體之一,從其學科內容設置來看,更傾向于文學方面的傳承。所以,各階段的語文教材基本以文學作品作為載體,通過文學作品的閱讀來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維和精神產生影響,那么閱讀教學就成為各階段語文教學重中之重。
聽說讀寫四方面,是語文教學所公認的四大要素。而其中又以閱讀和寫作在教學過程中所占據的地位最為重要。尤其是閱讀,對于學生發散新思維的培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本文中我們所要探討的就是閱讀教學方面。伴隨著素質教育教學體制取代應試教育,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方面都更加貼合學生的需要,貼合時代對于人才培養的要求,尤其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提出,給各學科知識教學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促進了一系列的教學與教學模式改革。關于閱讀中“群文閱讀”也是此教育教學理念下的產物,群文教學重點在于把握“群”,即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入集體的形式,并且實現交流與探討,進而促進學生在文學理解、感悟等方面的多角度思維,并且一定意義上建立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愛閱讀、會閱讀。所以,本文主要談談在學生進入系統性教育一開始,我們應當如何做好語文閱讀教學,從而切實構建起學生文學素養的根基。
一、單元整合,分類閱讀
對于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來說,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流暢的閱讀,并且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概括文章內容,講清楚文章描述了一個什么故事、什么人等,并且能夠從最淺層面上了解作者的寫作情感和意圖。所以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對文章篇幅、內容難度等都有較為嚴格的要求,而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往往建立在學生能力大數據調查的基礎之上的,所以難度等方面更加符合學生的能力層次。所以,關于群文閱讀教學方面,可以立足于教材,以單元為單位進行橫向或者縱向的文本組合,進行綜合性閱讀教學。
首先,在群文閱讀備課過程中,我們可以以單元為單位確定教學重點,劃分內容層次。通常一單元內包含多篇文章,我們在備課過程中可以直接打亂順序,按照需求選擇文章,進行文章的整合和分類,如一單元文章都是說明文,其中有寫物的、寫景的,我們就可以將文章進行重新排列,各做一類,然后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進行綜合教學,便于學生系統性掌握一類文體、一種題材的閱讀方法和閱讀重點。
其次,在單元整合分類閱讀過程中,我們要盡量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自由。因為上文中也提到,課本中的文章符合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存在的障礙較小,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布置一部分任務讓學生自己完成,如幾篇課文整合后,閱讀過程中所需要認識的生字詞,讓學生提前預習掌握;文章閱讀之前,我們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分小組,結對子等形式進行集體探討,并整合答案,從而通過群文閱讀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交互性。
二、課內外結合,拓展閱讀
對于小學閱讀教學來說,雖然學生年齡小,智力和學習能力處于起步階段,但同時小學段內學生學習興趣有待開發,且學習任務少,空閑時間多。所以群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注重開發學生閱讀興趣,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視野。
首先,群文閱讀過程中,我們在文本組合方面要注重課內和課外的結合。尤其是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課本中所涉及的文本類型,通過網絡等各種媒介和手段,進行對應文本的收集,并將其融入到課堂教學內容中,從而在群文閱讀過程中,結合課本文章進行有針對性的拓展,同時也增加課堂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豐富性,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在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將閱讀文本拓展放到學生課下完成。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課本文章為重點,將不同文本閱讀的重點講解清楚,如情感把握、內容概括等,然后將相關的文章內容作為課下閱讀,讓學生在課下自己閱讀,然后形成讀后感或者閱讀報告,在下一節課進行閱讀分享,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進而培養學生課下閱讀的習慣。
三、多本結合,主題閱讀
閱讀是一項主觀性活動,不同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有不同的感悟和體會,所以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的多樣性,通過主題閱讀,群體探究的方式,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首先,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結合教學大綱對于某個年級段閱讀教學的要求,有針對性的制定教學主題,然后將課本文章重新排列組合,形成不同的探究主題。如古詩詞主題、寓言主題、記敘文主題等等,然后針對每種主題的內容特性,進行針對性的閱讀教學。
其次,在主題閱讀教學中,我們要結合主題,激發學生的分享積極性。如通過主題探究的方式,給出既定的主題,讓學生圍繞探究主題展現文章形式,或者發表自己的閱讀觀點和看法等,塑造互動、交流、探究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實現思維交互,培養學生的主動思考、學習能力。
總之,小學生在學習方面缺乏宏觀性的思維,而群文閱讀不論是采取主題探究、還是單元分類等形式都需要構建思維框架,所以,對于小學階段的語文群文閱讀來說,更加需要教師發揮引導甚至是主導的作用。在內容選擇、模式構建方面充分考慮學生需求,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通過群文閱讀文本的科學組合,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