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婷
摘 要:語文的綜合性、實踐性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培養創新能力、探究能力,結合課內外的學習、閱讀、寫作等,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實現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和體現。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在新課標教學理念的感染下,本著積累學生的基礎,以語文學科中豐富的人文學性塑造和培養學生獨立品格的宗旨,在教學中靈活掌握、運用有效手段和技術,多角度、多層次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實現語文教學的價值。
關鍵詞:小學語文;綜合性;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語文和其他學科相比,它的綜合性、實踐性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培養其創新能力、探究能力,結合課內外的學習、閱讀、寫作等,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實現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和體現。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在新課標教學理念的感染下,本著夯實學生的基礎,以語文學科中豐富的文學性塑造和培養學生獨立品格的宗旨,在教學中靈活掌握、運用有效手段和技術,多角度、多層次地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實現語文教學的價值。
作為新時代的小學語文老師,如何在新課標素質教育教學的要求下,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和發展呢?筆者從以下幾點談談自己的研究和思考,與朋友們共勉:
一、打破單一學科的學習方式
學生在傳統教學理念和思想的影響下,他們在學習中往往是數學就是數學,語文就是語文,沒有在學習語文時融入其他學科的意識,學習方法單一,思路狹隘,所獲有限。在新時代素質教育下,學生在學習中要改變傳統單一的方式,在學習語文時,與美術、音樂、社會等學科聯系起來,營造情境,進行科學學習,促進學習效率。比如,學習《黃河是怎樣變化的》這篇課文時,老師要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在課堂上結合社會、美術等,創設趣味情境,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展示一些關于黃河變化過程的圖片,使抽象的文字描述通過直觀的圖片呈現出來,讓學生直觀地看到黃河變化的過程,增強學生對課文中心的掌握和理解。同時,在學習《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的過程中,也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身邊的河流,向父母、爺爺奶奶請教或者自己查資料,了解河流的來源、變化等。在課文上完后,我們再結合歌曲《黃河頌》,讓學生感受黃河的磅礴氣勢。如此,在學生學習一篇課文的過程中,不但學習了美術、欣賞了音樂、了解了身邊的河流等,還讓課堂內容顯得特別豐富,信息量多,既提升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又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了綜合素養的提升。
二、把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素養,關鍵的一點是老師要徹底轉變觀念,把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老師從主宰者變成主導者,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活動中來,與老師、同學交流、互動,實現綜合性學習的有效性。比如,在學習《絲綢之路》這篇記敘文時,為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體現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性,老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表演的形式,呈現課文中的故事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完成課堂教與學的任務。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根據小組情況分配不同的學習任務,如,第一組用表演展示課文的故事情節;第二組給大家講講課文中出現的一些生字、生詞;第三組對課文中不同的段落進行分析、總結等。通過這樣的方式,既提升了學生表現自我的信心,鍛煉了學生的勇氣和表達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學會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和優勢,活躍氣氛,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掌握更多的技能,培養更多的能力,從而促進教學,推動小學語文綜合性教與學的發展。
三、聯系生活,開放課堂
所有學科的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那么它將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和關聯,尤其是語文學科。所以,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要聯系生活實際,開放課堂,把學生熟悉的生活融入課堂,融入語文知識,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語文知識的樂趣,在學習中提高其語文綜合能力和綜合。比如,在《春天在哪里》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先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解決課文中的生詞、生字。再讓學生走出課堂,在大自然中尋找春天。比如,校園的花園、樹木、草坪等,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去春游,讓學生真切感受春天,感受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同時,也增強學生對《春天在哪里》這篇課文的體會和理解。并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了解大自然的興趣,促進語文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情感,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知識的積累和素養的提升,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
總之,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語言的提升和其核心素養的提升與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期的堅持和鍛煉。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中要深入理解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核心價值,采用以上一些方法,真正實現語文綜合性教學提升學生素養的目的,全面促進學生發展,完成語文教學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宗媛.語文素養:概念、內涵及培養策略[J].科教導刊,2013(2):109.
[2]劉樹霞.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策略[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5(2):283.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