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潔
摘 要: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源于生活,是小學教學中的基礎性學科,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方便學生更好地認識生活,適應社會。因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抓住生活教學的特性,注重情境創設、揭發傳授、數學素養等方面設計教學方案,為學生以后更好地學習數學奠定基礎。
關鍵詞:生活理念;小學數學;創新教學
任何方法和策略的使用都是為了更好地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適應生活。而數學作為一門實用性比較強的學科,在生活各處都有著廣泛的應用。由此可見,數學的確是一門融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基礎知識學科。小學階段作為基礎階段知識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實生活和社會現象的反應上具有更加生動形象的特點。因而教師需要對小學數學課堂進行深入改革,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探究生活化問題,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
一、創建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感知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學生求知的不竭動力,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鍛煉和培養具有促進作用。但小學生的學習品質和學習習慣還沒有完全養成,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受外界影響較為嚴重,而在教學中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對現實問題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師應當結合新課程指標的具體要求,堅持“生活及教學”的理念,在教學中融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數學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拉近數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促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新知內容的現實生活性,讓學生帶著積極的情感進行探索。比如在學習“長度單位”的時候,由于長度單位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對此表示很難理解,腦海中沒有具體的概念,在學習中會表現出一定的畏懼感。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問題的特殊性,在進行新知識教學的時候,注意將課本中的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緊密相連,利用學生對問題的好奇心理,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創設相關教學情境。如“體育運動會上,小明報名參加了1千米的項目,小亮報名參加了50米短跑的項目”等現實性問題的情境,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廣泛應用性,充分挖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二、傳授解法要領,掌握探究方法
在以往教學中,教師所采取的大多為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只是單純地將知識硬“塞”給學生,只教導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起不到鍛煉學生學習能力的效果。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中帶著抵觸情緒,這就違背了教學的基本原則。因此教師應當認真分析教學內容,總結歸納教學方法,尋找教學中與現實生活中的有效結合點,設置出與實際生活中緊密相連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和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領悟解題的要領。比如在學習到應用題時,路程問題是學生學習的重難點內容,為了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路程應用題的解決方法,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如一列客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同時一列貨車從甲地開往乙地,當貨車行駛了180千米時,客車行了全程的七分之四;當客車到達乙地時,貨車行了全程的八分之七,求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引導學生能夠對這類生活中的實質性問題進行探討,并讓學生認識到這類應用題實質是與分數相關的應用題,從而掌握正確的解題方式和要領所在。
三、激發生活意識,培養數學素養
數學思想素養是數學學習能力的高級形式,由于小學生處在學習的初級階段,在實際教學中必須結合相關的教學資源才能夠滲透出一些淺顯的數學思想素養,引導學生對此進行更好的感悟和領會。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進行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教學本身,而是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因此,在實際的教學環節,教師應當多設置一些生活化的情境問題,并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探討、解答,使得學生能夠在思考的過程中結合教師的指導,逐漸掌握對應的解題技巧,從而逐漸形成良好的數學思想和數學素養。比如在學習概率的時候,教師引入了一個情境:小明和小亮正在決定中午吃什么,但是他們產生了分歧,這時他們決定采取拋硬幣的方式決定,問這樣的決定方式是否公平?在解題過程中,學生自然分成了兩派陣營,有的學生認為公平,有的學生認為不公平。而此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此問題進行分析,通過研究表面,那些認為不公平的學生大多是忽略了不管硬幣是正面向上還是反面向上都是二分之一可能性的情況,從而導致了認知上的錯誤。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貫徹落實生活及教育的教學理念,利用數學與生活之間的緊密性,設置相關教學情境,教授學生正確的解題方法,讓學生掌握對應的數學思想,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余桂蘭.突出生活性,彰顯生命力:在教學實踐中實現品德與生活的統一[J].考試周刊,2015(69).
[2]宋兵.淺析如何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新課程(上), 2015(10).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