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霞
摘 要:數學自信心是學生在學習數學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對自我學習能力的一種肯定。自信是一種積極的感情因素,在學習中,教師要想方設法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讓學生揚起信心的帆船,在知識的海洋里盡情地暢游。興趣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催化器,學生只有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會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數學學習中,視數學學習為一種樂趣和享受,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興趣;信心
學困生由于受智力因素和不良學習習慣以及其他方面的影響,導致他們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缺乏信心。日積月累,隨著知識的增多和學習難度的加強,學困生越發跟不上學習的步伐,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主要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樹立學生的信心來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成績。
一、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數學產生了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去學習,才能樂學、善學、愛學。因此,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學困生的實際,根據教學內容科學合理地設計出具有趣味性的、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讓學困生通過參加這些活動,激發他們的學習熱忱,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例如,在人教版小學六年級數學“圓柱的認識”的教學中,教師通過游戲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游戲中,讓學困生進入學習中。具體設計如下:教師手里拿著一個黑色的塑料袋,袋子里裝有以前學過的立體圖形以及今天要學的圓柱體,讓學生親自動手把沒學過的立體圖形摸出來。游戲簡單易操作,學困生很快就能把圓柱體摸出來。教師問學困生為什么沒有摸出其他的物體。“因為那些物體的面都是平平的,這個物體有一個曲面。”“你真聰明,像這樣直直的、上下一樣粗的、能夠滾動的物體就是圓柱體。”在這樣的活動中,游戲激發了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學困生在生動有趣的游戲活動中對于圓柱體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寓教于樂,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同時,在教學中,教師的適時鼓勵和表揚,也增強了學困生的信心。
除了利用游戲激發學困生的興趣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讓學困生猜謎語的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像在六年級數學“比例”的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出今天學習的主題,教師利用了猜謎語。“同學們,今天我們先來猜謎語。”學生一聽猜謎語,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看誰力量大,打一數學名詞。”教師讓班里平時比較聰明,但學習習慣不好的學困生來猜。“比例(力)”學生大聲地喊出來。“真聰明,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比例。”通過猜謎以及鼓勵學困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本來這部分學困生本身較聰明,他們對于有趣味性的事物更感興趣,教師正好為他們施展“才華”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讓他們意識到原來學習數學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情,并不是他們想象的那么恐懼。讓學困生從心里改變對數學的看法,從而讓他們在以后的數學學習中“輕松上陣”。
二、樹立學困生的信心
學困生有時候并不是學不好數學,而是對于學習數學沒有信心,總認為自己不行,對待數學的學習抱著消極的態度,破罐子破摔。因此,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在講授數學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樹立學困生的信心。教師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要多鼓勵、少批評。要用發展變化的眼光來看待學困生,多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用心靈放大鏡放大他們的這種“閃光點”,千萬不能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他們。因為學困生的認知水平和其他的學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無論是在提問問題上,還是在教學目標以及作業等方面,教師要設計與他們能力相符合的內容,當一個個目標被他們完成時,他們的信心也會逐漸地增強,真正地讓他們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像在六年級數學“比一個數多或少幾分之幾的應用題”中有這樣一道題:蘋果有6千克,梨比蘋果多1/2,求梨的重量?教師讓學困生自己先做,發現他們竟然做成6×1/2 。這種類型的題剛講過,這些學生可能和“已知一個數,求它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這種類型的題混淆了。明白了他們的困惑,這時,教師又寫出了一道題:蘋果有6千克,梨的重量是它的1/2,求梨的重量?”這道題簡單,學生很快就列出算式:6×1/2 。“兩道題的算式一樣嗎?看看這兩道題有什么不同點”。“一個是蘋果的1/2,另一個比蘋果多1/2。”“比蘋果多1/2,也就是蘋果的(1+1/2)”。通過教師的一步步引導,學困生終于明白問題的原因,自己動手改正。在這里,教師并沒有對學困生加以嚴厲地批評,而是引導他們一步步發現自己的錯誤。在教師的啟發下,這些學生自主改正問題,即保護了他們的自尊心,同時又讓他們在自改的過程中,鍛煉了自我反省能力,為后繼的學習堅定了信念。
總之,學困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在興趣和信心方面堅持長期不懈地努力,相信在教師的堅持和努力下,學困生一定會有所進步的。
參考文獻:
[1]宋文靜.讓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J].學周刊,2014(13).
[2]倪麗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 2014(5).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