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曉
摘 要: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有自身學科特點。教師要從教學實際出發,展開多重教學調查,針對性給出教學應對設計。強化學生審題能力指導,積極探索應用題解題技巧,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設置訓練內容,為學生數學認知成長創造良好條件。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題;創新設計
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展開后,教師要注重學生審題能力引導,探索應用題型解題技巧,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設置訓練,以提升應用題教學的實效性。小學生思維比較單純,在解答應用題時,難以做到舉一反三,大多數只會硬套數學知識,教師應該從學生學力基礎實際出發,為學生提供更多學法指導,幫助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摸索解題技巧,以全面提升學生數學綜合素質。
一、強化學生審題能力指導
在進行數學應用題教學設計時,教師需要對學生學力基礎、學習關注點、學法應用等問題展開調研,以便做出準確調整,引導學生學會審題,找到解決應用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首先,要引導學生分析應用題的題干,理清題目制約因素,并對各種等量關系進行歸類整合,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其次,要針對學生思維特點展開定向性引導,分析學生審題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歸納出學生常常出現的失誤點,開展專題性研究,促使學生盡快反省,并建立完善的學習認知體系。
教學蘇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師引導學生將平行四邊形進行剪輯拼接,使其成為熟悉的長方形或正方形,以此推演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S=ah。為了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有深刻認知,教師為學生設計一道應用題:一個大平行四邊形,其底為40厘米,高為20厘米,如果將這個平行四邊形各邊上的中點順次連接起來,便得到一個小平行四邊形。這個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多少呢?問題拋出后,學生大多陷入思維困境之中,找不到解題的思路。教師給出引導:大平行四邊形邊上的中點連線之后,得到了小平行四邊形,如果將這個小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畫出來,看看會有什么發現呢?學生依照教師引導展開實踐操作,很快就找到了解題思路。教師給學生以解題思路引導,促使學生展開多元思考,自然找到解題方法。
二、探索應用題型解題技巧
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有一定難度,教師需要有分類意識,注意從不同視角展開教學總結,深度挖掘解題技巧,并以此作為教學發動起點,促使學生轉換學習思維,將一些看似復雜的題目進行簡單化處理,以提升學生解決應用題的能力。教師要注重邏輯思維推理的運用,對題目中直接已知、隱含已知條件和間接已知條件進行多重推演,使已知條件之間的聯系更緊密、直觀、清晰。一旦理順了等量關系,應用題解題技巧也便呈現出來了。
學習“認識公頃”時,教師為學生準備了一些應用題,其中有一道題是這樣的:有一塊菜地是正方形,面積正好為1公頃,如果將這個菜地的每一條邊都延長100米,這個菜地的面積會增加多少公頃呢?教師為學生分析解題思路:知道菜園面積為1公頃,又知道了菜園是正方形,自然能夠計算出邊長是多少。如果我們根據題意設計,畫出示意圖來,相信會一目了然的。學生依照教師引導,通過畫圖分析,很快就得到了正確解題思路。學生拿到應用題之后,大多會從題意展開分析,不知道用一些輔助手段。教師這里引導學生展開圖示分析,給學生帶來一定啟迪,這無疑屬于應用題解題技巧范疇。
三、貼近生活實際設置訓練
在進行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訓練設計時,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生活實際展開內容篩選。數學來源于生活,學生大多有一定生活認知,能夠運用生活認知解決實際問題,如果教師創設數學應用題時與學生生活認知形成契合,學生會快速進入審題環節,并順利找到解題思路,其訓練效果會更為突出。
數學與學生生活經驗有太多接軌點,教師在進行數學應用題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生活實踐基礎。如學習“用字母表示數”相關內容時,教師為學生準備了一些用字母代替數的訓練題目:一輛公交車,車上原來有x人,到了一站,下來5個人,上去8個人,車上還剩多少人?體育課上,男生站3行,每行有x人,女生站4排,每排y人,一共有多少人?……學生拿到這些應用題之后,紛紛給出自己的見解。有學生說:這公交車上原來有x人,這個x表示的是一個具體的數,公交車到站后,下車上車多少人,這個x表示的數都不會改變,最后解題的答案中還應該有這個x。也有學生說:男生每行為x人,女生每行為y人,這兩個未知數是固定的,這樣就可以算出總共有多少人。教師為學生設計的應用題,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自然能夠引發學生熱議,并在不斷探索中找到解題的途徑和方法。
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面對許多實際困難,教師需要權衡多種教學因素,對教學引導展開創新探索,為學生規劃清晰解題路線,幫助學生歸結解題規律,促使學生逐步找到解決應用題的技巧方法,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并使他們養成推敲、歸納、驗算的習慣,體驗學習成功帶來的成就感。
參考文獻:
[1]張榮輝.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的基本途徑探討[J].學周刊,2015(3).
[2]陳克文.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的基本途徑研究[J].才智,2017(8).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