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摘 要:班主任是聯系班級教師與學生的紐帶,是溝通學校、社會、家庭的橋梁,在農村小學教育過程中,如何把班級管理工作做得有條不紊,就得懂得管理技巧、方法,這樣才能把學生帶好、把班集體管理好,自己也能夠很好地為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關鍵詞:農村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
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班級管理。班級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原則,采取適當的方法,構建良好的班級集體,為實現共同目標不斷進行調整和協調的綜合性活動,是班主任對所帶班學生的思想、品德、學習、生活、勞動、課外活動等項目的管理教育的活動。
農村小學中很大一部分學生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不能親自看管孩子的生活起居、學習娛樂,這些孩子都是跟著老人生活。由于老人年紀大,管理方式落后,甚至有的只能保證孩子的吃穿,無力顧及孩子的學習,造成一部分孩子養成了自由散漫、不講衛生、自律性差的壞習慣。因此農村小學的班級管理面臨種種困難和挑戰。
一、提升自身素質,樹立榜樣帶動學生
班主任作為學校班級的管理者,在日常生活中和學生接觸最多,是學生效仿、學習的直接對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都會影響到班級上的所有的孩子。因此,班主任要時刻提醒自己,自身的專業能力還要不斷地加強,師德水平需要不斷提升,時刻為學生的楷模,做學生的典范。
二、給足學生信心,明確班級發展目標
作為班主任,不論我們接手的是怎樣的班集體,都要給足學生信心——班級建設的信心,學生在班級環境中健康、良好成長的信心。讓每個學生因為生活在這個班級中而幸福、自豪。相應的,也要鼓勵學生積極上進,讓班級因為有他們每個人的存在而光榮。
信心的保持是建立在實干的基礎上的,不妨給學生設定一個詳細明確、具體的目標,讓學生能夠清晰地明白班級的發展目標,這樣也能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和執行。
三、完善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班風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班級若要形成人人守紀律,一切行動都遵守紀律的良好風氣,班級管理中就必須要有一套大家都認可的、相對完整的制度。為此,在我的班級里,根據《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結合我班情況,建立了更為細致的班級公約來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制訂了制度,就要實施,并且要堅持,不能半途而廢。作為班主任,制度實施過程中不能偏向某一個孩子,要一視同仁。需要注意的是,還要處理好制度管理與班級管理體制創新的關系,要適時對班級制度做一些調整,以適應學生的成長和班級建設的需要。
四、培養班干部,發揮主體作用
“一個籬笆三個樁”,要管好一個班集體,靠班主任一個人是不行的,更多的要靠班干部的支持和行動。班干部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從實踐中鍛煉出來的。作為班主任,首先要給他們提供鍛煉的機會,充分調動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逐漸適應這一角色。可是班干部畢竟還是孩子,有時會出現不穩定情緒,管理過程中甚至會用個人的好惡代替理智。因此,班主任要定期和班干部一起交流心得、傳授管理方法、總結管理經驗,對表現好的班干部及時表揚,對有不足的班干部及時指正并加以鼓勵,使大家都能夠更好地投入到日常班級管理事務中。
有人說,要帶好一個班級,不怕有后進生,就怕沒有得力的班干部。一個好的班干部團隊一旦形成,就能使一個松散的班級變成一個團結、堅強的集體。只有這樣班級和諧氛圍才濃厚,學生在此環境中才能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五、處處有心,嚴中有愛
班主任只有用心去熱愛學生、用心聆聽學生的心聲,才能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很好地去教育學生。具體的師愛表現在工作中有以下“三心”:班主任是教育學生的直接人,管理的是被父母寄予無限希望的孩子,所以作為班主任首先要有責任心,即工作上兢兢業業,踏踏實實,真真正正的做好本職工作,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著想。其次,班主任還要細心。認真地考慮班級管理的各種問題,精益求精地完成每件班級事務,敏銳地發現學生的成長變化,有針對性地去解決不同學生的問題。再次,班主任要有耐心。一個班里總會有后進的學生,對待學習成績、行為表現與同學有差距的他們,班主任不僅要做到“一碗水端平”,更要給予后進學生更多的等待和幫助,為其趕上他人助一臂之力。這期間就需要班主任做大量的工作,學習上的輔導需要班主任有耐心;和后進生溝通,打開他們的心結需要有耐心;改正他們的不良習慣更需要耐心。
教育是一門愛的藝術,班級管理中不能沒有愛。但“愛”并不意味著時時刻刻對學生笑臉相迎,不意味著面對問題對學生嬌慣縱容。班級管理中也不能沒有嚴。“嚴”也并不等于“看”“管”“壓”,它是管理經驗的沉積,是管理藝術的結晶,更是愛的表現。班級管理要嚴而有度,學生才能“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對學生應該嚴中有愛,嚴中循循善誘,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總之,農村小學班級管理是一項繁重而又復雜的工作,班主任要管理好班級,不僅要有一定的技巧,還要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水平,更新管理理念。另外,班主任做好班級管理工作還需要獲得各科老師、學校、家長、社會多方面的支持。只有這樣,班級才會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另一個溫馨的家。
編輯 岳松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