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淑萍
摘 要:隨著我國制造業向智能化的轉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政策及“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我國機床出口也面臨著復雜的形勢。在當前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均處于結構性調整的情況下,我國機床產業出口也面臨著核心零部件技術缺失、產品核心競爭力低、技術服務水平落后、企業自身創新研發能力不足等問題。這就需要我國機床出口企業在新的市場形勢下,打造高端產業鏈體系,利用國家政策與戰略,增強銷售服務意識、培育高端人才、提升企業研發水平,促進機床出口的結構優化與升級。
關鍵詞:機床出口;面臨的問題;提升路徑
機床是先進制造技術的載體和裝備工業的基本生產手段,其產品質量直接制約著我國制造業發展水平。我國是世界機床制造大國,自2009年機床產值超過四千億元大關,躍居世界首位,已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據德國機床制造商協會(VDW)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機床產值占比已達到全世界的25.2%。由于受到全球市場需求低迷以及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的影響,近些年來我國機床產值增速略有下滑,導致其產品出口也出現下降趨勢,據海關數據統計,2015年、2016年我國機床工具行業出口連續兩年同比下降。隨著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尤其是“中國制造2025”將高檔數控機床作為重點推進領域之一,我國機床出口也出現回暖趨勢,2017年出口額為111.58億美元,同比增長13.94%。未來在智能制造的引領下,機床行業面臨著較大變化,如何在新形勢下,如何妥善解決產品出口問題,對于我國實現制造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機床行業出口現狀分析
(一)出口連續下滑后出現回暖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機床行業也進入了一波快速增長階段,其出口也在持續遞增,特別是加入WTO之后我國市場納入全球貿易體系大大助推了機床產品的出口。據海關數據統計,2000年-2008年我國機床工具行業出口額由7.85億美元增長到了71.3億美元,增幅達到近9倍。但是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機床出口大幅下滑,降幅達到了33.5%。此后,隨著我國對制造業的投資加大、出口政策的支持以及國際市場的逐步復蘇,機床出口也在緩慢復蘇,但是在全球經濟增長面臨波折,部分國家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加大,產能過剩以及缺乏品牌的出口導向型企業面臨危機等等背景下,我國機床產品的出口也處于漲跌不定的局面。海關數據顯示,自2014年機床工具出口達到108.8億美元的新高數據后,2015年、2016年連續兩年出口負增長。但是,在此期間,通過智能制造戰略驅動,行業自身不斷地創新發展、調整結構與轉型升級,新的產品競爭優勢形成,以及“一帶一路”建設對相關產品產能輸出的推動,2017年我國機床工具總出口額達到111.58億美元,同比增長13.9%,整體出口形勢出現回暖。
(二)國內生產與國際市場均處于結構性調整中
近幾年,國內與國外的機床市場均處于深刻的變革之中,這也對我國機床產品出口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從國際市場上看,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經濟一直處于恢復與調整中,各國經濟漲跌互現,導致機床工具的國際市場需求也出現一定的低迷與乏力。據美國著名市場調研公司Gardner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機床消費市場在2011年達到一千億美元規模之后,開始逐年下滑,2016年下降到799億美元,這其中中國還貢獻了三分之一的占比。部分歐美等發達國家為應對危機,一方面不斷推動新興戰略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實施貿易壁壘保護本國產業,這都對我國以中低端機床生產為主的企業出口帶來不利影響。但是,由于部分發展中國家公共基礎設施的改善以及汽車等交通工具需求的增長,因此也帶來機床出口的機會。但由于我國機床工具行業部分產品產能嚴重過剩,開發創新能力明顯不足,企業生產經營面臨勞動力價格提升、匯率波動等成本增加,為進一步擴大出口帶來眾多困難。面對市場變化,我國機床行業也在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對一些高端機床的研制開發,并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向東盟、印度等新興國家拓展銷售渠道,帶動機床產品出口。據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統計,2017年機床行業利潤同比增長192.6%,卻仍有30%多企業虧損,由此說明我國機床行業面臨著多重復雜的市場格局。
(三)出口以中低端產品為主,但高端產品出口水平不斷進步
目前,我國機床出口產品中基本上是低附加值和中低檔產品,根據2017年的出口數據計算,金屬加工機床出口31.7億美元,僅占全行業出口的28.4%,這導致我國機床出口產品附加值較低。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金屬加工機床出口量為911萬臺,平均1臺出口價值為352.22美元,與此同時,金屬加工機床進口額與進口量分別為86.79億美元、8.62萬臺,平均1臺進口價值達到了10萬美元左右,差距明顯,與德日美等世界先進機床制造國家相比,我國機床產品在數控系統、精密加工、操作性能、智能化等高端技術上還存有差距。據日本機床工業協會統計,日本數控機床出口長期占據機床總出口的90%以上,我國該方面的比例僅為10%以上。在中德貿易中,德國出口我國的產品以加工中心、齒輪切削機床、磨削技術等為主,我國出口德國產品則以部件與配件、磨床、鉆床為主,貿易結構差距明顯。但是,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以及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我國高端機床產品出口量也在不斷增加。2017年,數控電加工機床、數控折彎嬌平機床出口額同比增長11.56%、19.23%;在產品技術上也有所突破,2012年4月,濟南二機床集團的高檔數控機床首次出口歐美汽車主機制造廠;2013年7月,大連光洋科技制造的高精度五軸立式機床首次出口德國,均代表了我國在高端機床產品出口上的行業突破。
(四)出口市場較為集中,“一帶一路”成主要市場
我國機床的出口市場較為集中,主要包括歐洲的德國、俄羅斯,美洲的美國、巴西,以及日本、部分東南亞國家等等。2017年,我國機床出口量最多的前十個國家及地區分別為:美國、越南、印度、日本、泰國、德國、印度尼西亞、巴西、俄羅斯聯邦、中國香港等,對上述國家及地區機床的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40%以上。其中,美國在制造業回歸、重建基礎設施等國家經濟規劃的刺激下,對我國機床產品的需求加大,2017年我國對美機床出口額在1億美元以上,增長了17%以上。除此之外,以越南為首的東盟地區是我國近年來機床出口的增長亮點區域,一方面由于全球制造業向東盟國家的轉移,另一方面由于我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一帶一路”建設的助力等,大大推動了對東盟地區的出口,前十位出口國家東盟就有四位,2016年我國金屬加工機床出口市場中,對泰國、越南以及印度尼西亞出口增長速度分別達到61.7%、25.8%和10.1%,顯示了該區域機床產品需求的強勁潛力。另外,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推動下,愈來愈多的我國機床生產企業將產品出口瞄準沿線國家市場,2013年9月,無錫機床生產的磨床首次出口埃塞俄比亞,成為其首批出口國外產品;大連機床集團自2014年起大力拓展俄羅斯、巴基斯坦等市場,在一些沿線國家建立海外服務中心。
二、新形勢下我國機床出口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結構調整、國際市場需求波動不定的情況下,我國機床產業也面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特別是在智能制造戰略的引領下,發展高端機床領域,促進產品核心技術與國際競爭力,促進我國由機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是必須的發展之路。但是從長期來看,我國機床產業自身存在的核心零部件技術缺失、出口產品核心競爭力低、技術服務水平落后、企業自身創新研發能力不足等問題,已嚴重制約著我國機床產品的出口。
(一)核心零部件技術缺失制約著出口產品質量
對于機床來說,核心零部件對其生產制造起著決定性作用。一方面核心零部件的質量決定著機床整體的性能與質量,另一方面核心零部件也影響著機床生產成本,約占整機成本的60%。在我國,機床生產過程中一個主要的問題就是,國內核心零部件的生產技術缺失,主要依賴進口,這就導致整體機床的制造成本偏高,產品附加值低,較大地影響了我國機床產品出口的質量水平。以我國生產的重大型龍門式加工中心產品為例,零部件總成本大概在150萬元上下,其中需要進口的零部件成本約40萬元,占比26.7%;中端立式加工中心產品零部件成本在17萬元,需要進口零部件成本約12萬左右,占比竟達到了70.6%,主要來自臺灣地區以及國外品牌。根據海關統計,2017年金屬加工機床的進口產品類型中,數控裝置與金切機床零附件進口額占到了12.8%的比例,這也導致我國機床行業的產量數控化率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據前沿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我國金屬切削機床產值數控化率從2000年的22%上升至2015年的61.42%,2016年數控化率約為64.13%,而發達國家數控機床產值數控化率在80%~90%之間,仍有較大差距。目前,在我國的數控高端機床中,導軌、絲杠、軸承、主軸套件等等部件均需進口。我國出口的高端機床產品難以在國際市場占據主要地位,核心零部件的技術缺失是一大硬傷。
(二)出口產品核心競爭力低
由于技術水準、生產工藝、核心零部件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我國出口的機床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也相對較低,這種競爭力不僅體現在高端產品上,中低端產品也有一定的技術水平差距。其中,高端機床出口產品的核心技術水平差距表現在智能復合化程度、精度和效率的低下;中低端產品的技術差距主要體現在穩定性、可靠性和使用壽命上。比如在數控系統上,作為數控機床的關鍵部位,德國西門子、利勃海爾和日本的馬扎克、法拉克掌握著數控系統的最高水平,以日本法拉克的控制系統為例,該系統平均無故障時間可達1萬小時,而我國國產系統的穩定性僅保持在3000小時左右。同時,由于部件裝配和調試技術水平不足,國產機床不僅精度、動態特性等比國外機床略差,而且在使用過程中的性能下降速度明顯過于國外機床。在智能化方面,西門子的SINUMERIK828DBASICM具有圓柱形零件加工智能坐標轉換功能,可以實現高效加工和獲得加工最佳表面質量。發拉科的高檔數控系統是最新的人工智能納米級系統,能靈活地支持鏜銑加工中心、數控車床多軸聯動復合加工機床等,我國出口產品在該方面技術還存在差距。近年來,在國家智能制造戰略支持下,國內數控系統生產企業進行了大量的功能開發,但仍與國外高檔數控系統存在差距,加工精度無法滿足要求。
(三)出口企業配套技術服務水平落后
除了出口產品的質量、技術以及價格外,銷售的服務化水平也是機床出口的主要環節。作為一個工藝復雜、使用要求較高的產品,機床從規劃、設計、制造乃至于安裝調試環環相扣,國際大品牌機床生產企業已經達到了滿足客戶定制化需求、一次性技術服務的全流程銷售體系。如德國、日本等國的數控機床企業,針對用戶的具體加工對象,提供了包括機床、典型工藝方案及切削參數等在內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受到產品需求方的普遍歡迎,日本的馬扎克公司在充分調研客戶需求后,將加工中心刀庫的刀數由60把減到25把及以下,大大提升了其出口產品的定制化、個性化生產能力。我國多數機床企業,尤其是中小生產企業,一方面在國外售后服務網點的建設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出口服務觀念落后,僅僅停留在賣產品的觀念上,服務只針對機床本身,極大影響了企業出口的形象、口碑,更不用說國際品牌的建設上。在“互聯網+”、智能制造的未來發展路徑下,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可重構、柔性化的全面解決方案的競爭者將逐步取代傳統通用機床的出口供應商。
(四)出口企業研發創新能力不足
我國機床生產企業眾多,據東興證券的研究報告,機床行業有企業4000多家,但是由于核心零部件、智能化高端產品技術水平的不足,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高檔機床產品對國外進口品牌依賴過高,高檔數控機床的2017年國產化率僅為6%,相比15%-20%的需求缺口,大部分產品依賴進口。大多數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不注重產品的創新與差異性,而是追求熱點,導致行業內產品同質化嚴重,最后又形成過剩產能。這又進一步導致大多數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不高,多數國內企業的研發投入比例不到10%。在研發投入規模上,2017年國內機床生產龍頭企業,沈陽機床的研發費用為3.28億元,華中數控為1.46億元,其他公司的研發費用在幾千萬水平上,國外先進企業的研發比例在30%以上,研發投入在幾十億美元之上,差距較大。除此之外,國內機床高端人才較為缺乏,特別是缺乏高端數控機床、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研發領軍人才,高級技工以及復合型管理人才,從而大大制約了我國機床企業的研發能力。
三、提升我國機床產品出口升級的路徑
(一)打造高端產業鏈體系,增強產品競爭力
我國機床產品出口附加值低的根源在于關鍵功能部件的技術缺失,以及高精尖技術與歐美發達國家的較大差距。這種差距既有長期的歷史原因,也有行業自身的問題。比如大多數機床生產企業只注重短期利潤,缺乏品牌建設的長遠目光。鑒于這種情況,我國機床生產企業需要轉變認識,著力在整機、關鍵功能部件及工具業等領域打造全產業鏈體系,全面提升產業化水平。機床出口企業,尤其是行業龍頭企業應積極推動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在高端產品、核心零部件上取得技術性突破,打破行業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除此之外,引導扶持我國機床區域性的產業化集群,比如浙江玉環、浙江溫嶺、山東滕州等,通過產業集群加大高檔數控機床自主研發與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一批國內外高端大型高檔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業企業,與現有龍頭企業形成齊頭并進態勢,構建完整產業鏈,從而不斷增加出口企業的產品競爭力。
(二)利用國家政策與戰略,促進出口產品優化升級
在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歷史關口,機床出口企業應充分利用“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政策風口,積極促進產品的優化升級。一是充分利用國家技術改造貼息、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有計劃地壓縮低檔、落后產能的商品生產,促進中高檔數控機床產業化整體升級。二是積極利用“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高新技術產業園等高端產業集群發展路徑,統籌用好各類政府資金和產業基金,有效化解機床行業成本高、融資難等問題,構建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新型機床制造體系。另外,各類機床生產企業還應借助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制造業去產能等政策,根據不同國家的需求情況,拓展現有機床產品出口的銷售渠道,通過并購重組妥善解決行業內產能過剩問題,從而降低企業本身的經營壓力與虧損問題,在此基礎上不斷轉變自身產品出口的結構與質量,實現以產品出口向技術、資本、產品輸出相結合的形式轉變。
(三)增強銷售服務意識,提高出口配套技術服務能力
機床產品的競爭不僅僅是產品本身的競爭,更是服務質量的競爭。對于我國目前多數企業還停留在賣產品觀念的狀況,需要我國機床出口企業增強銷售服務意識,將服務與制造銷售結合起來,提高出口配套技術服務能力。通過積極引進外資,購買國際品牌產品等方式,學習國際領先企業的技術服務能力,逐步向現代化的制造業服務商轉型。在產品出口方面,要從單純的機床產品出口,逐步延伸到機組、生產線或工程項目的成套出口,在此基礎上,充分調研客戶需求,組建高素質的售后服務隊伍,尤其是在海外售后服務體系的建設上要加大力度,以銷售產品為基礎,將服務范圍拓寬到安裝、維修、技術培訓、產品升級等多個鏈條上,增強客戶粘性,特別是海外客戶對我國相關品牌的滿意度與認知度,形成完善、高端、高效、全面的海外銷售服務網絡,為擴大出口,打造自身品牌創造條件。
(四)培育高端人才,提升企業研發與創新水平
制約我國機床出口產品優化升級的另外一大主要原因就是人才的缺乏。由于高端數控機床、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研發等領域人才的缺乏,我國機床行業大量的先進技術難以消化,深入系統的研發體系難以成形,最終導致我國機床出口企業的創新能力不足、產品核心競爭力缺失。據人社部等編制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我國高端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的人才缺口到2020年將達到300萬,面臨高端人才匱乏的現狀。我國機床出口企業急需將人才的培養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通過產、學、研、用一體化,建立學校與企業的人才培養合作機制,培育關鍵技術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企業還需加大對研發資金的投入比例,通過自主研發、聯合研發、海外并購等方式,建立海外研發中心,以此來吸收國外先進核心技術與管理經驗,實現在高檔數控機床、關鍵功能部件和共性基礎技術等方面的高效研發,為我國機床產品的出口轉型升級建立強大的人才和技術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