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莉莉
摘 要: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石,更是國家強盛的標志。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對受教育者受教育程度要求不斷提高,受教育者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也隨之增加,這與當前公共教育資源在東西部、城鄉間、區域間、學校間及社會不同群體間的不均衡性存在極大的矛盾。當前,由于教育資源配置失衡,教育“擇校之風”、教師嚴重流失等現象“長治不衰”。因此,實現教育均衡化、公平化是當前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進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共享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城鄉教育;師資配置;雙向流動制度;均衡發展
一、推進教師雙向流動制度,優化師資配置
中央編辦、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于2012年12月共同印發了《關于大力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完善教師流動政策。
一是為了實現艱苦邊遠地區優秀師資的更多傾斜,對經濟欠發達、邊遠、農村地區實行教育補償政策,并結合各區縣的具體實情,對教師工作待遇適當改善,鼓勵與促進城市學校教師向農村學校流動,優秀師資朝著普通學校流動。由于音樂、美術這些專業學科對該專業學生的藝術水平、經濟情況等都有比較高的要求,并且這些專業學生的教育投資是在校學生中投入比例最大的。所以,讓一名音樂、美術專業畢業的學生到收入相對較低、環境相對較差的農村教書有一定的困難,也不是很現實的事情。
二是加快市縣域內與縣際間教師雙向流動制度的建立,以實現學校之間的交流對等,比如,規定學校間有著相同的年限、人數、學科。市政府與教育管理部門須合理統籌規劃,使得制定出的政策和方法合理、可行,使教師流動的常態化能夠規范。
三是建立健全邊遠地區的農村學校教師走教制度,使農村學校部分學科缺乏師資的情況得以有效緩解,學生得到更好的教育。
二、加大督導力度,確保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落到實處
首先,督導各市縣區在學校建成之后出臺有推進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后續管理建設、優化管理隊伍、優質教師配置、學區生源保障等配套政策。
其次,督導縣市區政府領導解放思想,改變觀念。“一枝獨秀不是春”,實現區域教育現代化不是取決于有多少超級中學和名校資源,單靠精品教育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薄弱學校建設和管理才能改變教育的真正短板。要通過督導來督促縣市區政府狠下心來打破精品教育政績觀,敢于拆除利益固化的藩籬, 重新調整利益格局,以政府的行政干預來制衡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發展的“馬太效應”。
最后,通過義務教育專項督導著力推進公辦學校“零收費”“零擇校”,堅決杜絕義務教育階段擇校問題,徹底整治教育變相收費和職能部門搭車收費行為,還教育一片凈土。
三、健全和完善城鄉教育物質資本投入機制
教育發展離不開資源投入,加大教育資源投入力度,是優化資源配置的基礎。而健全和完善教育投入體制,使之科學有效,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發揮著基礎和保障的作用。老城區改造要優先考慮教育需要,新校舍未啟用前,杜絕拆除正在使用的校舍,確保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農村城市化建設,要將教育用地統一納入規劃,優先保障和滿足教育合理用地需求,做好學校(幼兒園)的配置建設,杜絕新建住宅區出現“就學難”問題。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現標準化配置要按照國家教育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到2020年,義務教育學校全部達到現代化建設標準,著力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建設標準提升工程,促進義務教育高水平均衡發展,逐步實現對同類學校生均教育成本的均衡投入,為城鄉學校提供平等的辦學條件,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機會,保證每一個學生享受同等水平的教育資源。
總而言之,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是致使教育發展不均衡的主要因素,其不僅阻礙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穩步推進,更在很大程度影響著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為此,更深一步展開城鄉統籌背景下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路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上述的幾項觀點、意見,希望能為統籌城鄉教育改革,推進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共享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曉輝,劉靈會,溫 玉.河北省統籌背景下城鄉學前教育差異的調查和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52):12-13.
[2]蔡 華.城鄉統籌背景下義務教育師資縣域均衡配置的調查報告[J].教育現代化,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