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紅 曹峰
摘 要:中職學校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需求而開展中職教學,為部分文化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提供了接受職業技能教育的機會,有效地解決了大部分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教育部中國職業教育發展情況數據顯示,中職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十年保持在95%以上。中職教育雖然有效地提升了中職學生的就業率,然而卻沒能夠徹底地解決中職學生的就業問題?;诖耍椭新毶木蜆I現狀和對策兩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中職生;就業;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18-0175-02
一、中職畢業生就業實際狀況分析
(一)總體狀況:就業率普遍偏高,但失業率也在持續上升
隨著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中職畢業生成了企業單位哄搶的“香餑餑”。據畢業生追蹤調研發現,中職學生往往只能在企業當中工作較短的時間。在這種形勢下,中職學生的就業率普遍偏高(據教育部數據,中職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十年保持在95%以上),但失業率也在持續上升。然而很多中職學生就業形勢的分析都依據這種數據進行的,出現了較大誤差也是在所難免。
中職生在實際的就業過程中,大部分被企業錄用后只是完成一些簡單、重復且技術性低的輔助性工作,幾乎不需要任何專業知識,更談不上專業對口,甚至部分企業只是為了突擊完成某些臨時性的工作短期招錄部分中專畢業生。很顯然,從事這樣工作的畢業生很快就會遭遇被企業拋棄、淘汰的命運,這無疑造成中職學生失業率的提升。
(二)教學體系方面:教材和課程設置滯后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經常造成學校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與企業前沿應用需求滯后甚至脫鉤的事實。企業市場需求倒逼學校的教學體系、課程設置及教學計劃要按照市場的崗位需求進行課程體系改革。顯然,不少中職學校的教學體系、課程設置與這一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中職學校的教學計劃固定按照教學規定時間實施,企業用人高峰按照市場的發展,學校計劃與企業用人的時間很難同步一致。當企業用人高峰時,學校的教學任務往往還未完成,造成學生不能及時到崗頂崗實習,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中職畢業生的就業機會和就業質量。
(三)學生方面的原因: 綜合素質不高
中職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正處于青春期,由于心理、學歷、定位等原因,普遍存在人格不完善、綜合素質不高、思想不成熟等諸多情況,這使得他們在就業中頻頻出現問題。
1.心理問題。中專學生大部分中招的落榜生或問題學生,他們普遍有自卑、自負、焦慮、挫折心理,心理上的陰影使他們普遍認為自己沒有考上普通高中,是無能的,是失敗的,認為畢業后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甚至對未來悲觀失望。
2.學歷問題。目前,隨著我國社會對人才需求標準的不斷提高,就業形勢也越來越嚴峻。中專畢業生學歷層次低,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水平有限,且中職學生大部分是學習上的困難生,甚至有厭學情緒,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至于在校沒有學好知識,也沒有掌握好專業技能,綜合素質等能力也都有所欠缺。因此,他們不敢主動參與甚至懼怕就業競爭。
3.定位不準確。中職畢業生正值青春期,有些中職畢業生平時不注重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缺乏對自身價值的準確判斷,對就業形勢及自身沒有準確的定位,眼高手低,期望值過高,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當現實與理想有了較大落差時,不會自行想辦法解決,遇事逃避或不能正確面對,只會怨天尤人,要么拋給學校,要么拋給家長,要么采取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很難去適應自己的工作環境。
二、改善就業現狀的策略
(一)以市場為導向,加大課改力度
以市場為導向,積極實施中職課程改革。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職業教育為適應市場需求對自身提出的必然要求。為此,中職學校首先要切實轉變思想觀念,真正樹立“以人為本”和“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思想,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建立規范的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學體系。
1.專業設置一體化,實現一專多能。體現培養目標多元化,從面向單一崗位轉為面向崗位群,合理選擇課程組合,做到寬而有度,體現一專多能,增強適應性。例如,設置汽車維修工、電工、駕駛、銷售等多位一體的汽車維修與應用專業,培養出一批“善維修、會電氣、通銷售”的汽車專業技術人才,增加就業機會。
2.教材設置校本化,實現學科整合。開發校本教材,要根據企業需求、學生實際,以“必須、夠用”為原則,實施以技能為主、理論為輔的專業課教學。重點放在技能教學上,增加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訓練內容; 開發和編寫體現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校本課程和校本教材;加強專業課程之間的整合,使專業課程能及時反映“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如汽修專業的機械基礎課、液壓與氣動課、金屬材料與熱處理課就可以合三為一,形成一門綜合課程機械知識課,從而避免各課程之間不必要的重復,縮短課時,騰出時間讓學生去學習更多、更新的知識。
3.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拓寬就業途徑。學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等模式,調研企業的管理與需求,甚至把企業引進來,深層次開展校企合作,拓寬畢業生的就業空間;根據企業需求,“量身定制”課程計劃,強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訂單式培養學生。
(二)加強教育,明確定位,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
中職學生的年齡普遍較小,要在面臨激烈市場競爭的情況之下完成擇業和就業選擇相對困難。為了全面提升中職學生的職業能力,中職教師可以在中職教育的整個過程中不斷貫徹職業擇業觀、就業觀教育,為學生進行職業指導和實訓技能指導,引導學生全面認識市場發展情況以及就業需求情況。學校要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追蹤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問題,并與企業進行溝通、交流、解決,不斷地提升中職學生實習的科學性、規范性、有效性。
(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硬實力
中職學校要利用各種資源和手段來擴充師資力量,完善實訓裝備,提高教學軟實力,為能培養綜合素質高的畢業生創造硬環境。學生只有誠實守信,與人為善,團結協作,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掌握至少一門精湛的技術,方能與時俱進,適應當今騰飛的時代并在今后就業陣地上占據一席之地。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職教育不僅為更多的學生提供了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也為社會輸送了更多優秀的職業人才。我們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積極面對他們就業存在的問題,并探尋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應對策略,真正提高中職生的就業質量,降低失業率,為社會發展培育出更多優秀的中職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天航.中職院校學生心理現狀及對策[J].科教導刊:下旬,2015,(3).
[2] 徐永杰.淺談中職教育與就業的重要性[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