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泉州市第四中心小學瀕臨東海,又是海絲起點,培養小學生勇敢、自由、包容、創新的海洋意識和精神,打造海洋或海絲文化特色校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筆者結合自己的管理實踐,就“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推進校園文化建設”談一些具體的做法。
關鍵詞:海洋文化;特色學校;策略研究
校園文化是構成學校教育環境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學校整體教育理念和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實施學校教育的手段。推動學校素質教育工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地方文化發展,都離不開校園文化建設工作。而校園文化的建設,要有校本特色,即要依托于地方特點,走出地方特色,創建符合地方實際的文化內容。我校瀕臨東海,深受海洋文化的影響,故校園文化即以海洋文化為特色。
一、 建立海洋特色文化學校的基本思路
自然的海洋,不會自然成為海洋文化。基于此,學校作為海洋文化特色學校,對“海洋文化”的內涵和外延作了新的詮釋。
(一) 建設“海洋文化”的物質設施
自2016年開始,學校開展了海洋特色的文化建設。依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思維,為了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學校多年來將工作重點放在物質文化的建設上,其主要方面一是設施設備的配套建設,二是校園環境的改造和完善。
其成果主要有:建設海洋文化的書吧長廊,創辦“小海燕”校報,創辦國家五星級鄉村“海韻”少年宮,成立“海之靈”合唱隊等。至此,海洋特色文化在物質層面的建設已初具規模。
(二) 清晰“海洋文化”的內涵界定
學校認為,“海洋文化”指依托于人類對海洋的認識經驗,利用與海洋有關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人類生活內容構建的文化。海洋文化本質上是人與海洋的互動關系及其產物,是人類探索海洋奧秘,認識和開發利用海洋的一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成果。
學校將“海洋文化”這一特色文化建設,建立在學校整體發展的基礎之上,納入學校總體發展的戰略規劃之中。同時明確,外顯的有形的文化可以“打造”,內隱的無形的文化則要靠“滋養”,這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內隱的文化才是文化之魂。因此,學校海洋特色文化在精神文化建設方面的總體思路,既符合學校發展的基本戰略,又體現自身特點,堅持“外顯”與“內化”相結合,以“內化”為主,堅持練“內功”。
二、 建立海洋文化特色學校的措施
首先,構建富有海洋特色的校園文化環境。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的教育應當使每一堵墻都說話。”也就是說,學校里的一墻一路,一磚一瓦,其實都是校園的一部分,都是可以體現人與自然關系的象征物。巧妙利用有關材料,在校園內適當的地方搭建起海洋特色的環境內容,可以使學校環境富有海洋的特點。其次,創建富有海洋特色的個性班級。班級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學校大環境要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班級內部當然也應當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班級中的黑板報、圖書角、綠化角等,都是可以用來構建海洋文化特色的地方。對班級的名稱也可以用與海有關的字眼來命名,如“學海無邊”“海納百川”之類,都可以用來給班級定名。第三,組織富有海洋特色的學生活動。學校不定期舉辦一些與海有關的活動,比如,關于海的知識競賽、詩朗誦等,有利于增加學生對海洋的認識與理解,也有利于增強學校海洋文化校園的特色。
三、 德育與海洋文化教育相結合
德乃人立于社會之本,所以對中小學而言,德育非常重要。而德育的實施,不能脫離實際,對于臨海的學校來說,結合海洋文化開展德育,將德育內容融入海洋文化的教育之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方面,德育內容與海洋文化教育內容相融合。我國領海廣闊,讓學生了解海岸線和領海線,了解釣魚島和南海諸島均屬我國領土,了解人民海軍保衛海洋的決心,了解王偉為保衛領海而撞機犧牲的壯舉,這些都是德育中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也是海洋文化教育內容。另一方面,德育的授課形式與海洋文化教育形式相融合。比如通過航海游戲活動,既傳播海洋文化,也強化德育。利用有關海洋的圖片視頻等構建教學情景,將德育內容巧妙融入其中,也將使德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 開發“校本課程”,應用海洋特色資源
作為臨海學校,海洋文化本身就屬于校本內容。學校可組織編寫海洋文化校本教材,開發海洋文化校本課程,使海洋文化真正走入課堂,并具有一定的規范性。海洋文化校本課程的內容可以不拘一格,比如,有關海洋的百科知識,有關海洋的詩詞,有關海洋的歌曲等,都可以進入校本課程,只要根據特定的邏輯進行分類布排和實施教學即可。
五、 開展學科滲透,彰顯海洋文化精神
“海洋文化”蘊涵豐富,包含了有關的自然知識、價值觀念、習俗語言、審美情趣等,這與其他諸多文化有所不同,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可以說,海洋文化是學生接受教育教學的大百科全書。因此改革教學模式,以海洋文化精神滲透于各科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力和創造性學習力。
六、 注重海洋特色精神文化,完善“三風”建設
臨海學校加強校園海洋文化建設,要本著“做人在先,方成大器”之理念,把立德樹人貫穿于校園生活的全過程,突出理想信念、道德認知、生命價值、心理健康、情感體驗,通過建立多種精神與行為文化活動載體,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深入體驗海洋文化的內涵,讓校園的生活環境與環境生活具有豐富育人功能。
1. 建設以“大氣、包容、創新”為特性的校風,使之成為彌漫在校園中的醒示文化與行動自覺,充分體現校園所擁有的“上善若水”的境界和“海納百川”的景象,展現以藍色文明和海洋精神為底色的校園文化。
2. 倡導以“仁愛、篤學、尚美”為價值的學風,培育學生具有刻苦鉆研、勇于擔當、互助互愛的學養,在自主與合作學習的經歷中形成有益的思維習慣和學會有效的探究方法,為支持終身發展奠定綜合的核心素養。
3. 提倡以“有追求、善學習、能合作”為特征的教風,引導教師具有“愛心與責任”的高尚師德、“篤學與反思”的學科素養、“精準與有為”的專業能力;能像海洋那樣無私奉獻、精深寬容、充滿活力、四海一家,能在團隊協作中同舟共濟,在改革風潮中與時俱進。
海洋,不僅成為人類生存之海、發展之洋,而且成為辦學特色培育之海、成就之洋。事實上,海洋,不僅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具有教育學意義上開發的教育資源。
誠然,我們實踐“海洋文化”辦學特色的建設,并不是要把全部學生培養成從事海洋工作的人,而是借海洋的特質,凝煉辦學特色,形成育人特色,并將海洋的諸多正能量屬性化成教育的元素。當我們的師生具有海洋般寬闊的胸懷、海洋般深邃的智慧和海洋般巨大的能量時,教育的成功就在面前。
作者簡介:
張蕓,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第四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