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榮 崔凱
摘 要:該文介紹了安徽省山泉流水養魚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安徽資源實際情況,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以期為加快推進安徽省山泉流水養魚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山泉流水養魚;現狀;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S96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2-0106-2
山泉流水養魚投入小,效益高,既適合千家萬戶,又能與現代生態農業融合發展,是安徽省山區人民在實踐中創造的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養殖生產方式,已成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2017年2月,人民日報以《安徽黃山板橋鄉 小小魚窩 金窩銀窩》進行專題報道。利用山泉水養成的魚質量安全、口感鮮美,售價是普通產品的3倍以上,深受消費者喜愛。皖南、皖西山區溪流眾多,魚類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優美,適宜發展山泉流水養魚。
1 發展現狀
1.1 區域布局 安徽省山泉流水養魚分布在皖南、皖西山區,黃山、安慶、宣城、六安、池州5市21個縣,2017年共有山泉流水養魚養殖池6500多口,60多萬m2。養殖品種以草魚為主,年產量2000多t。黃山市休寧縣是山泉流水養魚的發源地和核心區,在全省最具代表性,全縣2/3的鄉鎮發展山泉流水養魚產業,1/5的山區農戶進行山泉流水養殖。
1.2 養殖模式 安徽省山泉流水養魚形成了家庭養殖和規模化養殖2種類型。家庭養殖門檻低、占地少,比較普遍,是全省山泉流水養魚的主體,以養殖草魚為主,魚池平均面積23m2,平均每戶擁有1.02個魚池。規模化養殖起步不久,魚池集中連片,單個魚池面積最大達100m2,養殖光唇魚、鱘魚等名優魚類,投喂人工飼料,產量、產值增長較快。
1.3 經營模式 構建了“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協作鏈條,專業合作社負責管理和購銷,農戶承擔養殖工作,提高產業組織化程度。構建了“養殖+餐飲+鄉村旅游”的產業鏈條,深度挖掘山泉流水養魚價值,發展品魚特色餐飲、賞魚特色旅游,推動一產三產融合發展。休寧縣板橋鄉建設了魚博館、野生魚觀賞區等景點,開辦了18家漁家樂,2017年接待游客近6萬多人。
1.4 品牌建設 山泉流水漁業品牌建設以休寧縣為核心,板橋鄉2012年、2013年均獲得“安徽省山泉流水養魚之鄉”稱號;2015年10月成功獲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7年,中國漁業協會授予休寧縣“中國山泉流水漁業第一縣”稱號。中央電視臺3、4、10套分別來休寧拍攝專題片,宣傳報道山泉流水養魚,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2 主要問題
2.1 區域發展不平衡 安徽省5個市適宜發展山泉流水養魚,但只有黃山市成規模、上檔次。據調查,家庭養殖類型中,休寧縣占全省70%以上;規模化養殖類型中,黃山市占全省60%以上。
2.2 優質專用苗種供應不足 山泉流水養魚以草魚為主,沒有專用的苗種供應基地,導致優質專用苗種供應不足,病害時有發生。
2.3 養殖標準體系不健全 涵蓋養殖全周期的標準體系不健全,特別是魚池布局建造、飼養管理、污水綜合處理等主要標準有待完善。
2.4 政策救濟缺失 山泉流水養魚受災害、病害等因素造成的損失較大,缺乏相應的補償渠道和機制,目前沒有針對山泉流水養魚的政策性保險。
3 對策思考
3.1 推進產業標準化發展 按照綠色發展理念,制定山泉流水養魚魚池布局建造、飼養管理、污水綜合處理等養殖生產標準,確保山泉流水養魚生產環節有標可循。加強對經營主體的技術指導,強化源頭管理、過程管控,確保山泉流水魚產品的品質。制定生產經營規范、村規民約,規范經營行為。推行“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引導農民成立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實行統一技術服務、質量管理、商標注冊、品牌包裝、產品銷售。
3.2 加強品牌創建 鼓勵經營主體開展“三品”認證、商標注冊和知名商標創建工作,以品牌、質量贏得市場。充分利用交易會、博覽會等平臺,開展安徽山泉流水養魚宣傳與品牌推介活動,做響做亮品牌。支持經營主體發展電子商務,在大中城市開設山泉流水養魚產品銷售窗口,多渠道營銷,做活做大市場。借鑒太平猴魁、千島湖有機魚頭等品牌培育的經驗,加快培育在全國范圍內叫得響的泉水魚品牌,擴大安徽泉水魚的市場影響,共同分享品牌的溢價增值效益。
3.3 推進產業融合 挖掘與山泉流水養魚相關的傳統農耕文化,講好魚故事,做好魚文章。依托歷史文化,以“生態美食、文化觀光、山水度假、鄉村休閑”為核心,開發漁事體驗休閑游、漁文化觀賞游、山泉流水魚類美食品嘗游等旅游方式,推進“旅游+漁業”發展。制定漁家樂接待規范,開發泉水魚菜系,研制招牌菜、特色菜。舉辦“山泉流水魚美食烹飪大賽”“古法親水捕魚農事”等系列推介活動,做強以山泉流水養魚為主題的鄉村旅游品牌。
3.4 加強政策扶持 安排財政專項資金,有效整合項目資金,重點投向生產基地建設、專用苗種基地建設、技術攻關、農旅結合示范等方面,積極扶持山泉流水養魚發展。引導社會資本、各類新型經營主體進入山泉流水養魚領域,幫助經營主體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共同推進產業發展。探索開展山泉流水養魚政策性保險,提高經營主體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建立健全風險保障機制。
3.5 加強科技支撐 依托國家特色魚類產業技術體系合肥綜合試驗站、安徽省水產學會、安徽省水產產業技術體系,組建安徽省山泉流水養魚專家團隊,加強產學研推合作,開展魚池建設規范、病害防治、尾水處理、活魚運輸等關鍵技術研發攻關,制定山泉流水養魚系列標準,保證山泉流水養魚產業健康發展。推進水產專業技術力量下沉,面對面、點對點加強對養殖戶的技術指導,通過試驗示范,總結、提高、推廣實用技術。加強對養殖戶的系統技術培訓,推進漁業科技進村入戶,逐步建立一支懂技術、會生產、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3.6 強化漁業資源養護 嚴格實施禁漁制度,嚴厲打擊電魚、偷魚、炸魚、毒魚等違法捕撈行為,保護漁業資源、生態環境。強化漁政隊伍建設,提升法治意識,建立漁業、公安、司法等部門協作機制,為山泉流水養魚和山區漁業資源養護保駕護航。成立群眾性護漁組織,創新并建立山區水庫、山溪、河道漁業資源養護常效機制。加大對漁業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不斷提升村民的漁業資源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林衍峰,劉峻.休寧縣山泉流水養魚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27):120-121.
[2]林衍峰,劉峻.休寧縣傳統山泉流水養魚池的微觀生態與美學價值[J].中國漁業經濟,2016,34(03):74-77.
[3]朱生東,朱國興.休寧山泉流水養魚系統文化價值及保護利用[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72-77.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