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中被老師廣泛提倡。它突破傳統的“師講生聽”的古板學習模式,以靈活性強、更利于學生的思維拓展和發展自我見解而被學生和老師廣泛采用。尤其是高中的思想政治課,因其科目見解性強,所以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更被需要被認可和利用。
關鍵詞:高中政治;小組合作;模式探究
高中政治由于其學科特殊性,對學生的學科見解以及思維發展有著較高的要求,讓他們自己發揮見解是必不可少的。同時為了拓寬學生理解的角度,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模式也是大勢所趨。
一、 了解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及目的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小組為學習單位,發表及聆聽他人見解的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模式相較于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包干學習模式更具有靈活性和可辨性。高中的政治學習和以往的稍低年級相比較雖未離開課本,可在知識理解和運用上卻需要更強的獨立見解。教師應當明白小組合作交流模式的學習對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運用這種學習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掌握與別人交流及合作的技巧,為未來打好一定基礎。
二、 了解需要,適當交流
在高中政治課上,合作交流學習雖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可也并不是每章每個問題都需要學生去交流討論的,有一些問題的答案形式化或者很簡單,老師就不需要讓學生之間再進行討論。如《經濟生活》中講生產決定消費,包括消費的對象,消費的方式,消費的質量和水平。這種系統化的區分問題,相對簡單,可以“一例到底”(以互聯網的發展對消費的影響)來解釋。在清末你不可能使用手機,因為沒有生產這個的物件;在互聯網興起之前你不可能在網上購物,因為沒有這種途徑;同樣,在智能手機出現之前我們也不可能通過掌中在線視頻了解商品的功能,因為沒有那個水平。這就是所謂的生產決定消費。所以教師在教導這種問題時可以自己進行講解,讓學生獨立思考,并不需要讓他們相互討論。
在有需要讓他們交流討論的問題時,教師要注意他們的交流方式。如政治中最常見也是爭辯性比較大的問題,在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作為配置資源的兩種方式,哪項措施更能促進經濟的良性運轉這種類型的問題對學生來說很有思考空間。教師在讓學生討論時,一定要注意組織合適的討論方式。如:教師可以把他們以正反方為分解的形式將每個組分成兩類討論小組,然后讓他們自由交流討論后選出代表,再將其正反方分別分在一起,在班級來場小型的辯論會。這種形式的交流合作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政治,更能夠讓他們對課本中的知識有自己的獨立理解,不會變成死讀書,硬記憶。
三、 興趣激發,換形講解
政治的學習雖有很大的見解空間,但終究而言是枯燥無味的,教師若是想讓學生學好政治還是需要激發他們對政治的興趣的。俗語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這種科目,政治老師可以使用講故事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舉個例子,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唯心主義認為是先有的意識,是意識決定的物質;而唯物主義卻認為是先有的物質,后有的意識,是物質決定的意識。這兩種理論很好理解,但是卻容易將學生繞進去,教師在此時就可以將它們變成兩大家族,唯物家族和唯心家族。這樣用人物來代替理論就會很容易理解并被學生接受。這樣的授課方式不僅使學生對課堂的投入度高,也更容易提升學生對政治的學習興趣。
當學生的興趣提升之后,教師應該再用成立興趣學習小組的方式來維持學生的興趣度,以帶動更多的學生去學習。高中生正處在一個需要被別人認可的年齡層,這種成立課后的興趣學習小組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保持學習的熱情。老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再實行加分鼓勵制,即學得好、能力強在測試時老師會適當予以加分,并根據其平常的表現對其進行一定的物質獎勵,從而誘導學生的競爭心理,使他們奮發向上。
四、 客觀評價,公平對待
政治的學習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學生在學習時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師不可因為一次測試而對學生產生一些不好的印象。作為教師,在學生遭遇滑鐵盧時應該耐心輔導,或者讓同學對其進行幫助,使其恢復成績。又或者,在遇到學習特別好,特別優異的學生時,教師應該對其給予一定的表揚和鼓勵,但是更要注意不可讓他的心里產生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在面對這個年紀的學生時,教師要學會“一碗水端平”,不可讓學生產生不被重視,或者因為某方面原因而感覺被輕視。政治中經常會說群眾的力量是巨大的,作為教師應該在授課之余,努力讓學生融入集體,增強代入感,這樣學生才能夠做到全面發展。
五、 結束語
政治的學習本身是枯燥而無味的,但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成功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交流合作中形成競爭亦形成欣賞。同時教師的公正客觀引導,更使得政治的核心價值觀在言傳身教中體現。
參考文獻:
[1]楊香梅.高中政治課中小組合作學習應該注意的問題[J].神州,2012(14).
[2]陸紅敏.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12(11).
作者簡介:劉波濤,江蘇省蘇州市,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