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
【內容摘要】依據初中化學新課程標準有關要求,結合作者的實踐教學經驗和聽課體會,重點介紹了實驗情境的創設方法并列舉相關教學案例,以此提高化學復習課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化學復習課 實驗情境創設 初中化學
一、問題的提出
中考復習是九年級化學教學中的關鍵環節,它對于幫助學生構建清晰的知識網絡,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整理、歸納和綜合應用的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許多教師都覺得復習課很難上出新意,就像“炒冷飯”,學生興趣不濃,課堂氣氛沉悶,復習課往往變成知識的重復和記憶的強化或者干脆就是習題課。如何讓學生從積極主動的“溫故”中體會到“知新”的喜悅,讓復習課上得既精彩又實惠,是擺在我們一線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
二、解決的思路
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靈魂,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最好手段,它能為學生提供感悟、操作、體驗、探究和發現的機會,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主動的發展。
教學情境是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發源地,是讓學生思想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前提。創設情境不僅可以將學生帶入“最近發展區”,還可以拓展學生的“潛在發展區”,將學生推向更高的發展水平。所以創設實驗情境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復習方法。
三、具體的實例
1.“缺圖補全”法創設實驗情境
在初中化學中考實驗復習時,由于學生對常見的各種化學儀器都已經比較熟悉了,復習中學生很難有進一步探究學習的興趣。筆者在復習實驗時,創設了這樣的實驗情境:
師:展示如下一幅不完整的圖片,你覺得這幅圖片可能是何種化學儀器的一部分?
生:回答,補充。試管、燒瓶、錐形瓶、量筒等。
師:大家仔細想想,覺得可能是量筒嗎?
生:思考,否定。
師:其實在很多時候,試管和燒瓶、錐形瓶等是可以互相代替的,試管是化學中的重要儀器,在氣體的制取中也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觀察下列一幅圖,你們覺得可能是哪種氣體的發生裝置?
生:思考交流,爭相回答。二氧化碳、氫氣、氧氣。
師:(驚訝狀)竟然我們初中化學中三種主要氣體都可以用同一套發生裝置!那么制取這三種氣體分別要選用什么原料呢?
生:回憶知識,補充回答。
師:實驗室制氧氣不是還有高錳酸鉀嗎?大家為什么都不選呢?你們選擇這些原料的依據是什么?
生:它們反應物的狀態是氣體和固體,反應的條件是常溫。
師:大家歸納得很好,也就是說,只要是固體和液體常溫下發生的反應就可以選用這樣的發生裝置。但是我們知道試管的容積一般較小,如果要制取較多量的氣體,就不太方便,同學們能將試管進行替換嗎?
生:用錐形瓶、燒瓶。
師:這幾個反應的速度都較快,若要控制反應的速率,該作什么處理?
生:思考交流,補充回答。(1)將橡皮塞換成雙孔塞,再加上分液漏斗;(2)直接在原來的橡皮塞是插上一個注射器,將液體放在注射器中;(3)控制反應物的量;(4)控制液體的濃度。
師:若要控制反應的開始和停止,同學們又能設計出那些發生裝置呢?
生:爭相回答。
師:氧氣、氫氣、二氧化碳可以選用相同的發生裝置,那么,它們能選用同樣的收集裝置嗎?
生:討論交流。多數學生得出結論,都可用排水法收集。
師:大家對二氧化碳是否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存在疑問。下面我請兩位同學分別選用等濃度的稀鹽酸和形狀幾乎相同的大理石來制二氧化碳,采用不同的收集方法,大家看好這兩個秒表,來比較一下收集同樣多的二氧化碳所需的時間長短。
生:非常激動,認真而緊張地看著時間。
由于學生已經具備了一些常規的氣體制取的相關知識。所以教師別出心裁地從一套殘缺的裝置圖入手,一開始就很好地激起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并在引導學生進行裝置完善的過程中,引領學生自己回憶知識、整合知識、評價改正、變式創新,不僅全方位地掌握了雙基,而且訓練了學生思維的發散性、變通性和獨創性。教師所提的問題,既有一定的廣度、深度和梯度,又沒有脫離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愿學、樂學的同時綜合應用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故事演繹”法創設實驗情境
在復習課時,教師可尋找一個能蘊含某單元知識所有生長點的生活事例,整節課都用這個事例從不同角度提出所要研究的各種問題,或是讓學生按照事例的發展去聯系、鞏固、強化相關的化學知識。通過這一類似將故事的過程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化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真正體會到學以致用的喜悅。例如,在進行初三化學《酸堿鹽復習》時,有老師以“小明的星期天”為主線展開。
師:今天是星期天,上初三的小明同學起床后開始刷牙,他發現所用的高露潔牙膏上顯示其成分為:碳酸鈣、水、山梨糖醇、纖維素膠等,小明對其中含碳酸鈣很感興趣,上網查了一下,顯示碳酸鈣是摩擦劑,牙膏中的摩擦劑除了碳酸鈣還有二氧化硅及氫氧化鋁等。現在老師帶過來一種牙膏,請大家想想辦法,看看它使用的摩擦劑是否也是碳酸鈣?
生:興趣陡增,激烈討論,躍躍欲試。
師:刷完牙后,小明想去上廁所,發現馬桶比較臟,想把馬桶刷一下,他發現潔廁液上顯示其主要成分為:無機酸、表面活性劑、增稠劑、香精等。他想潔廁液和漂白劑的成分是否相似,是否都顯酸性呢?大家有什么簡單方法證明這兩種液體的酸堿性?若是將它們一起用是不是效果更好呢?
生:兩個學生到前面演示了實驗,其他學生看他們的操作是否規范。……
師:小明忙了一通之后有點渴了,就沖了一杯VC泡騰片。(教師邊說邊做實驗),大家看到其中產生了大量的氣泡,這是怎么回事?
生:交流討論,疑惑不解。
師:大家請看,這是這種VC泡騰片的成分:主要成份維生素C。輔料為阿樸胡蘿卜醛,橘味香精,橙味香精,維生素B2,糖精鈉,碳酸氫鈉,氯化鈉,蔗糖,酒石酸細晶體。請推測,其中產生大量氣泡的原因是什么?
生:討論,補充回答。(1)溶于水后的酒石酸與碳酸氫鈉反應放出二氧化碳;(2)可能維生素C的溶液顯酸性,導致與碳酸氫鈉反應放出二氧化碳;(3)可能我們不太熟悉的成分其溶液顯酸性,其與碳酸氫鈉反應或這些不熟悉的成分相互反應放出氣體;(4)氣體應無毒,對人體沒有傷害。
師:可見,與酸性物質反應放出二氧化碳是碳酸鹽的共性,大家來回憶一下鹽類還有什么性質?
師:吃完早飯,媽媽說有點胃疼,小明給媽媽到藥箱找胃藥,發現家里的胃藥有好幾種。有的胃藥以氫氧化鎂為主要成分、有的以氫氧化鋁為主要成分、有的以小蘇打為主要成分。那媽媽到底應吃哪一種好呢?不同胃藥吃下去后會發生了哪些化學反應?
生:爭相討論,補充回答。(1)要是有胃潰瘍癥狀的話化不能服用小蘇打,易穿孔;(2)感覺氫氧化鎂比氫氧化鋁好,不是鋁元素對人體有一定的副作用嗎?
本節課非常成功地以“小明的星期天”為主線創設了一系列的生活情境,學生在體驗多彩生活的過程中鞏固了酸堿鹽的重點知識,為化學世界與生活世界、教與學、師與生之間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推動師生雙方達成共識、共享、共進的境界,使化學知識很自然地成為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推進劑。
3.“認知矛盾”法創設實驗情境
學生對于一些知識和現象常有其常規性的認知。此時,若有和這種認知相矛盾的點出現,學生就會因疑惑而感興趣。這種“認知矛盾”可誘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尤其在復習課中,由于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常規知識,倘若教師此時展示一些與學生所學知識或生活常識“矛盾”的實驗,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立即被調動了起來。如筆者在執教《燃燒與滅火》的復習課時,以“滴水生火”的實驗開始。
師:在石棉網上放一團脫脂棉,在脫脂棉上放半藥匙過氧化鈉粉末,用膠頭滴管往過氧化鈉上滴加幾滴水。
生:觀察現象。當看到脫脂棉燒起來時,驚呼起來。
師:人們常說,水能滅火,但大家剛剛看到滴水竟然也能生火,為什么有這種現象?你會解釋嗎?
生:交流討論,卻又都百思不得其解。
師:大家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你們覺得要使脫脂棉燃燒,需要滿足哪些條件?我的實驗中又創設出了哪些條件呢?
生:恍然大悟,爭搶回答。反應放熱、可能產生氧氣等。
師:其實我在新授課給大家做了“燒不壞的紙巾”的實驗,大家重新思考一下為什么身為易燃物的紙巾在表面有酒精的情況下卻沒有燒起來,是不是也是類似的道理?
生:回憶了燃燒的知識,認可這種說法。
在學生解決這兩個問題的同時,不僅燃燒和滅火的基本知識得到了復習和鞏固,且他們今后遇到一些特殊情況也不會那么慌亂,也會學著用自己的知識透過表象看到其內在本質。
4.“明知故犯”法創設實驗情境
學生有一個共同心理,那就是對老師犯的錯誤非常感興趣,教師犯錯會讓學生有一種“我比老師還厲害”的成就感。那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來一個“明知故犯”,通過這種行為激起學生挑戰老師的欲望,讓學生自己給自己上節復習課。
在一次市級的展示課中,教師開設的是《化學實驗基本操作》的復習課。此時離學生中考僅有一個月的時間,應該說學生對絕大多數基本操作已了然于心,如何能激起學生興趣讓他們愿意跟隨教師一起復習呢?學生坐定后只見教師一聲不吭地點燃了一盞酒精燈,然后又若無其事地用嘴吹滅了它。學生頓時爆發了一陣不解和不屑的聲音,教師很“無辜”地問學生怎么了,學生馬上嚷嚷起來:“老師,你怎么用嘴巴吹滅酒精燈啊?太危險了!”教師也順水推舟,接下來的實驗讓學生來操作完成,其他同學認真觀察并找錯糾正。
總之,化學復習課中創設情境的方法還有很多,如以新鮮事物為載體建構知識體系、按事物的自然發展順序為主線創設情境等。但不管是何種方法,其共同點都要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維,不僅“溫故”更要“知新”。這就要求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知識現狀出發,找尋激起學生興趣的切入點,引領學生真正成為復習課的主人。
【參考文獻】
[1] 劉紅云. 創設問題情境 培養探究能力[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6(6):19-20.
[2] 王麗萍、嚴萍. 課堂教學情景的創設[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6(8):13-14.
[3] 彭秀莉、王萍. 在初中化學復習課中進行探究式教學的實踐和思考[J]. 化學教學,2007(2):1-3.
[4] 陳進前. 基于發展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情境創設[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7(9):17-20.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