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成云 王志偉 蘭文寶
摘要:實踐教學平臺、師資、教材等教學資源的水平決定工程人才培養質量。應用型院校基于產教融合理念搭建的實踐教學資源為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和創新能力提供了可靠保障。
關鍵詞:創新教育;實踐教學;產教融合
一、產教深度融合,建設應用型實踐教學平臺
實踐教學平臺實踐教學的基礎和重要保證。校企聯合建設學生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能夠推進產教深度融合。
校企聯合建設學生實驗室。目前學院實驗室主要有傳統實驗室和校企共建實驗室兩種。傳統實驗室是高校根據學生培養方案要求建設的實驗室,實踐教學主要場所,學生完成課內實驗,教師進行科學研究。校企共建實驗室基于產教融合的理念將培養方案的課程內容與企業的生產過程對接,將課程內的實驗內容進行擴展,擴大設計型實驗、綜合型實驗、創新型實驗的比例。鍛煉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為走上工作崗位夯實基礎。企業能夠應用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并且進一步將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提高科研水平、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及提高產品競爭力。學院與漢唐高科分三期聯合建筑電氣及智能化專業實驗室,建設恒壓供水系統、電梯控制系統、消防控制系統等十幾個實景式工程創新實驗室,涵蓋了建電專業的主干課程。依托該實驗室,學生完成多項開放實驗室項目、學生科研項目、創新創業項目,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明顯提升;建電專業教師也依托該實驗室承擔了科研課題和教改課題,并且將課程的理論教學搬到了實驗室,教學效果非常好;漢唐公司利用該實驗室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積累了詳實的原始數據,對產品的進一步改進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二、加強“雙師型”實踐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人才培養的實施者,教師的工程背景和工程經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影響很大。這些教師的課堂授課與工程實際聯系少,由他們來指導學生的實習實踐,效果往往不理想。教師的工程素養關系到工程人才創新能力和創業意識的培養的成功與否,教師工程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哈爾濱學院工學院將專業教師和企業的工程師組成實踐教師共同體,充分利用產學研的合作,打造優秀教學團隊,提升工程類學科的專業課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與掛職鍛煉工程實踐,學習行業技能和課程開發能力,努力成為雙師型教師。采取一系列措施培養專業課教師的工程素質。2016年暑假期間,工學院將建筑電氣及智能化專業全部教師被派到上海地鐵集團、哈爾濱地鐵集團等企業培訓學習,使之具備地鐵行業各個崗位的基本金技能和課程開發研究的能力。
三、加強應用型教材建設,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準
我省應用型本科教育起步較晚,課程設置類似于該專業的傳統本科培養方案,課程內容主要是在傳統教材基礎上進行刪減,忽略應用技術型本科學生學習特點和學習能力。我省正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行業企業所需人才的知識結構和崗位技能也隨之變化,尤其工程技術人員的職業能力要求也在發展變化,職業標準必須隨之調整,因此課程標準應隨著職業標準動態調整。哈爾濱學院工學院以新版培養方案為契機,將國家職業標準與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大綱較好地糅合起來,制定與現代國家職業標準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方案,開發基于現代國家職業標準的課程教學大綱,將課程標準職業化,促進產教深度融合。
四、基于互聯網技術,搭建創新型工程人才教育平臺
“互聯網+工程教育”將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和泛在網絡技術深度融入職業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進而形成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育新常態。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構建基于互聯網的創新型工程人才教育平臺。平臺將行業企業、學生和學校相互連接,以學生就業為出發點,確定招生專業和學生數量,確定培養方案和職業規劃。該平臺軟件實現管理功能,驗證用戶終端需求和權限,通過互聯網讀取云空間存儲的數據,進行處理后將平臺決策建議反饋給用戶。平臺通過軟件技術實現、教學培養信息、就業反饋信息的雙向循環,并以此構建平臺資源數據庫”,數據庫是智慧管理平臺運行的重要載體。數據庫基于云計算的資源分布式存儲技術與大數據分布式數據庫技術,統一數據采集項目與采集標準,使學校、用人單位可以自助式遠程訪問、上傳與下載數據資源,進而打破了地理位置與硬件部署環境的限制,使分散的招生數據、培養信息、就業反饋等數據互聯互通。“互聯網+職業教育”體系的創新應用是以基于互聯網的智慧平臺為基礎,從招生決策、人才培養、就業創業三個層面促進互聯網與職業教育教學的全面而深度融合。
五、采用網絡虛擬技術,構建虛擬實驗平臺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和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實驗平臺已不能完全滿足教學要求,采用虛擬仿真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和虛擬儀器技術建立虛擬實驗平臺越來越受到高校的重視。虛擬實驗平臺能夠將抽象理論和實踐過程進行三維過程演示和模擬操作,真實化的再現實驗過程,將抽象理論知識形象的展示給學生,加深理解解決問題化解難點,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平臺擁有豐富的通用軟件資源,電子學的PROTEUS、單片機的KEIL、SIMULINK、流體力學的FLUENT、虛擬儀器的LABVIEW等,通過軟件進行設計與仿真測試,如同在真實的實驗室做實驗一樣,學生可以用來設計與測試模擬電路、數字電路、單片機等各種電子電路,還可以很方便地進行調試,并對測試結果進行分析與統計。
大力發展院校網絡虛擬實驗室具有強大的優勢,可以彌補院校工程專業由于經費緊張、資源不足而帶來的諸如實驗實際操作的大型設備與儀器不足的現狀,極大地促進了院校實驗教學工作。院校工程專業應充分利用網絡虛擬實驗室這一平臺,才能不斷提高院校教學的實驗實際操作水平。為此,需要大力倡導院校實驗教學合理使用網絡虛擬實驗室和虛擬教室平臺,使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結論:
實踐教學平臺、師資、教材等教學資源的水平決定工程人才培養質量。強化校企聯盟,推動資源共享,探索人才培養新機制。搭建起開放、資源匯集、互惠共贏、機制健全的辦學平臺,通過構建高校與社會協同實踐育人新模式,凝聚校內外各方力量,促進優質資源深度融合和充分共享,推動教學科研協同發展,引導學生在科學研究中學習,在社會實踐中學習,提高了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應用型院校基于產教融合理念搭建的實踐教學資源為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和創新能力提供了可靠保障。
參考文獻:
[1]張懷強,李麗,劉玉娟,魏強林,吳和喜.面向新時期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平臺建設[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3(02):193-196
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重點課題,課題編號:GJB1316052;黑龍江省教育科學2017年度規劃課題,課題編號:GBC1317074;黑龍江省教育科學2016年度規劃課題,課題編號:GJC1316149。
作者簡介:陶成云,哈爾濱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土木工程及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