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玲
摘 要: 當今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尚存在環境氛圍不夠濃郁、課程體系單一、師資力量薄弱、大學生創業熱情不夠高的問題,迫切需要進一步提高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科地位,組建一支專兼結合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構建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整合創新創業教育資源。
關鍵詞: 大學生 創新創業教育 創新精神 創業意識
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創業已成為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互聯網+”、“創新”、“創業”作為各個領域的熱門詞匯,正在被各領域積極探索與實踐。作為培養國家高素質人才搖籃的高等學府,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發展,創新創業課程和教學內容的優化,教學方法的改善,已經成為一種非常迫切的現實需要。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現狀
總體看,當前各高校都在不斷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在課程設置、師資培訓、創新創業實踐等方面的投入都在不斷增加,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持續增強,投入創業的人數逐年增加。伴隨這些良好趨勢的同時,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學校誘導大學生學習創新創業的環境氛圍不夠十分濃郁。
創新創業教育環境包括學校的文化氛圍、平臺場所、政策機制等。環境塑造人,創新創業教育環境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行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調查發現,目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科地位尚未提到應有的高度,專門的創新創業教育機構和實踐基地在部分高校沒有建立,已經建立的尚未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和效果[1]。部分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學校的辦學特色結合不夠緊密,呈現出大同小異的狀態,“強計劃、弱落實”“強說教、弱實踐”“強過程、弱實效”、“強場所、弱使用”等問題仍然突出[2]。高校領導、教師對自己“應做雙創教育的創業者”的認同度和內化度尚且不高。部分高校沒有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者提出明確的職業發展體系,大學生創業成功者仍然不多,榜樣示范帶動的氛圍尚未形成。部分學校鼓勵支持創新創業的政策制度尚不夠完善。因此,現在部分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雖然有各種支撐條件,但創新創業教育活躍程度仍低,深入程度更不夠,效果很有限。
2.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單一,針對性不強。
2015年國家《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出臺后,各高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方面都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加強了課程體系建設,完善了課時和考核標準。但是,創新創業教育在大學教育中的學科地位仍然呈現邊緣化現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仍然不夠緊密[3]。多數學校僅僅開設了《創業基礎》課程和一些創新創業教育的講座,課程的講授往往以理論為主,系統的、可操作性強的課程體系和相應的課程評估機制還比較缺乏,如何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創新創業的理念,如何將專業實踐與創新創業實踐相結合,這些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很薄弱。專門針對本校學生特點開發的課程少之又少,也缺乏本土化優質適用的教材和先進的教學方法缺乏。
3.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力量仍然薄弱。
目前,高校專職創新創業教育教師人數少,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創新創業教育教研室,有些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僅僅作為就業指導的一部分,由學校的就業部門負責管理。創新創業教育教師多數由商科專業教師、行政人員、輔導員等經過短期培訓以后擔任,這些人員既缺乏實戰經驗,又難以全身心投入創新創業教育研究與實踐,知識和能力結構,精力分配等并不能適應創新創業教育的要求。受編制等硬性條件的影響,校外具有豐富的商業實踐經驗的人員很難被引進高校,走上講臺。創新創業教師的職業發展、職稱評聘等問題尚未得到很好的解決,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影響教師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積極主動性。
4.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熱情還不夠高漲。
調查發現,由于師資力量薄弱,當前高校創業課多為大班授課,一二百人的大課堂限制了授課教師對課堂活動的組織和把控,教師難以顧及每一位學生,學生從心理上容易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熱情不夠高漲。大學生生存壓力不大,抗挫折能力差,因此創業動力不足。個別學校功利思想嚴重,強制要求每一位學生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并把參加大賽的情況與學生的課程成績掛鉤,重視賽前項目的組織和實施,缺乏后期的資金和孵化基地等相關資源和政策的支持,這些都影響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熱情。
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1.解放思想,進一步提高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科地位是基礎。
2015年以后,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各高校普遍加強了創新創業教育,實現了針對全體學生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目標,提高了創新創業教育在學校教學工作中的地位,但與專業教育相比,創業教育仍處于相對邊緣化的位置,因此,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要取得更好的成效,還有賴于上至國家,下至高校的領導、每一位教師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門學科對待,成立專門的教研室,組建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沙龍,研究探討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各種問題,針對本校學生特點研究開發具有本校特色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編寫更加實用的創新創業教育教材。高校還應該進一步從平臺搭建、政策傾斜等方面對創新創業教育予以支持,打好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
2.聚賢匯才,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是關鍵。
吸引凝聚創新創業的優秀人才,建設一支學識淵博、技藝高超的教師隊伍,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關鍵所在。高校一方面要打破校內專業的約束,在全校范圍內遴選一批創新創業教育教師,確保每個學院每個專業都有專門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從政府、企事業單位聘請一些實踐經驗豐富、熱心教育事業的人員來學校兼職授課,指導學生創業團隊。除此之外,高校還要經常“請進來”、“走出去”,組織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培訓,鼓勵教師參加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學術會議。校內可以通過經常性開展教研活動、學術沙龍等活動促進教師快速成長。同時,高校應積極推進創業教師專業認證,建立專業人才培養標準,構建融合協同培養機制,堅持“合格+特色”的思路,通過“在職進修+基地實踐”的模式,真正實現創業教師“能上能下”“能文能武”[2]。
3.加強研究,構建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是核心。
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既不應該單純依靠現有商學院的課程體系,更不能只是在現有教學體系的基礎上添加幾門創業學科[4]。高校必須在充分了解學校所在地域、所設專業、所招學生層次、學生年級特點的基礎上科學設計,開發符合現實情況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大學一二年級要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創新創業基礎課,三四年級之后要針對大學生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職業規劃有針對性地開設課程,比如一些經營管理、金融理財和風險控制等課程。課程要兼顧理論和實踐,選修和必修。創新創業教育要運用人類能力圖譜原理,積極培育大學生創業所需要的學科知識能力、核心通用能力和企業職務能力等,幫助大學生分析創業能力成長結構,設計創業能力教育路徑①。
4.整合資源,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教育環境是保障。
創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教育環境必須注重資源的優化組合,建立創新創業學院,充分整合校內資源,搭建校際資源共享的平臺。強化頂層設計和領導,對內促進各學院各部門間的協調與配合,對外尋求省域、區域的創新創業聯盟。建立學校和企業、政府、社會的深度合作機制,深化產學研合作。利用好校友和校內創業成功者這一資源,邀請他們作為創業導師到校演講、授課、指導團隊、評估投資項目。建立創業政策咨詢、扶持資金申請、企業登記注冊及融資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務,幫助學生解決創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切問題。
總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歷史較短,高校的領導和教師應該做雙創教育的創業者,唯有如此,高校“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的雙創教育目標方能實現。
注釋:
①本文關于人類能力圖譜原理的認識源自于萬學教育張強老師的講座。
參考文獻:
[1]劉偉,鄧志超.我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調查與政策建議[J].教育科學,2014,30(6):79-84.
[2]張寶君.“精準供給”視域下高校創新創業 教育的現實反思與應對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1):33-39.
[3]李家華,盧旭東.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9-11.
[4]王占仁.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設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2(3):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