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瑛 成蓉
摘要:對分課堂將課堂時間一半給教師講授,一半給學生討論,把講授和討論錯開,讓學生課后自主學習,進行個性化吸收。筆者通過在英語專業基礎英語課堂實踐對分課堂,發現它是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培養學生的交際和思辨能力,可以嘗試應用。
關鍵詞:對分課堂 英語專業 基礎英語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5-0005-02
近年來,高校英語專業的招生人數持續增加,學生的人文素養、文化修養和語言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但課堂上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總是一些學習較好,敢于發言的同學,大部分同學都選擇沉默,而且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還出現“沉默生”越來越多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反思課堂教學,進行必要的改革。對分課堂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課堂教學模式,它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機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交際和思辨能力。
一、對分課堂的理念、特點及創新
(一)對分課堂的理念
“對分課堂”這一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模式,是2013年由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結合傳統課堂與討論式課堂各自的優勢,進行取舍折中提出的。該模式一經提出,就受到了全國范圍內高等院校各個專業,以及中小學各門課程教師的高度關注。其核心理念是將課堂時間“一分為二”,一半給教師講授,一半給學生討論,并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錯開,讓學生課后安排自主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對分模式分為當堂對分和隔堂對分。對分課堂的實施包括講授(presentation)、討論(discussion)、內化(assimilation),也稱PDA課堂。
(二)對分課堂的特點
1.對分課堂增加學生的課堂交際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以教師和書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地位,主動性、獨立性往往被犧牲,交際和思辨能力難于培養。而對分課堂扭轉了這種局面,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課堂上,學生獲得了比傳統課堂更多的交流學習、實現互動的時間。
2.對分課堂減輕教師的授課壓力
傳統課堂可謂教師的“一言堂”。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講授知識點,但并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課堂氣氛沉悶,課堂效果不佳。對分課堂上教師只需精講知識點,給學生留有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空間。這樣一來,教師的授課壓力得以減輕,可以將精力分配在答疑解惑等工作中。
3.對分課堂將課下自主學習和課上互動學習結合起來
對分課堂中教師精講知識內容,讓學生內化吸收,自主學習。學生可以在自主學習的環節利用網絡資源,參考資料將知識內容細化深入,吸收更多的知識營養,在隔堂討論中進行分享。
(三)對分課堂的創新之處
對分課堂關鍵的創新在于“隔堂討論”。教師先對內容框架、基本概念、重點難點進行講解,然后給學生課下充分自主學習的機會,接著組織課堂討論,學生可以將自主學習時遇到的問題提出來共同討論,尋找答案,或是在反饋環節,由教師給出解答。隔堂討論使學生有機會接收和思考問題,開展探究學習。
二、基礎英語課
基礎英語課程是高校英語專業一年級開設的一門主干課程,以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綜合技能為目的。該課程以語言基礎訓練與篇章講解、分析為主,學生配合老師的講授,課堂練習多為問答、討論。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信息化的深入,傳統的基礎英語課堂需要進行改革,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勤學好問、敏于探究的思辨能力,和自我規劃、自我監管、自我評價、自我調節,組織和配合他人開展學習活動,及時總結并善用有效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對分課堂在基礎英語課中的應用
經過慎重考慮,筆者在2017—2018年春季學期西安某地方外語院校英語專業2017級的基礎英語II課程實踐了對分課堂。
(一)教學背景
授課班級是一個普通教學班,29人。學生已經完成一學期的專業課學習,具有一定的詞匯、語法知識,并掌握基本的口頭表達能力,但日常的課堂交際普遍比較被動,缺乏培養思辨能力的意識,同時對傳統的教學模式表現出焦慮情緒和排斥態度。本課程共計18周,每周6個課時,分三次上,每次2課時。教材是楊立民教授編寫的《現代大學英語(第二版)》精讀2。經過調整,教學任務為一學期8個單元(其中第七單元是復習課),每個單元10個課時:2小時背景介紹+5小時課文講解+3小時處理練習。全班同學分為7組,每組負責一個單元的相關講解。
(二)教學步驟
以《現代大學英語(第二版)》精讀2的第十單元龐貝Pompeii為例,第一次課2個小時,由第七組同學用PPT介紹作者、意大利、羅馬、維蘇威火山、龐貝等背景知識,播放《龐貝古城:最后一天》紀錄片。老師作適當的補充和點評,布置課后思考題:如何對文章進行結構劃分?文章主題是什么?
第二次課的第一小節,老師對文章體裁的定義、特點、方法、語言等基本問題進行說明,使學生對文章有初步的認識。第二節課將學生分為4~5人一組,進行課堂文章結構和主題的討論,時間15分鐘。討論過程中,老師傾聽和觀察每組學生,以及每個學生的表現和參與程度。討論結束,組織全班討論,時間25分鐘。先請三組學生對文章結構發表看法,闡明理由,再請三組學生談對文章主題的思考。學生發言結束,老師進行總結和點評。最后剩下的10分鐘,解答學生的疑惑,并布置課后問題:作者如何呈現火山噴發時的恐怖場景?人們當時的反應如何?
第三次課的第一小節,老師就文中重難點字、詞、句、語法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消除語言層面的問題。第二節課組織學生4~5人一組,梳理文中火山噴發時的恐怖場景,人們的反應,以及就講解的字、詞、句、語法方面的問題進行討論。時間:15分鐘。在此期間,老師傾聽觀察。討論結束,組織全班討論,時間25分鐘。由于火山噴發時的恐怖場景和人們反應的描寫是本文重點,所以課上請每組派代表進行發言,重點要求補充別組缺失的信息。學生發言結束,老師進行補充和總結。課堂最后10分鐘請同學們就各自尚未解決的問題提問,老師給予解答。布置課后思考題:結合2018年汶川地震10周年紀念活動,談談人們紀念災難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次課的第一小節,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上節課的思考題,然后每組派一個代表發言。時間是25分鐘。在剩下的25分鐘里開始著手處理課后練習中的詞匯部分。老師將詞匯部分的構詞法舉例進行講解。第二小節,組織學生將該部分的翻譯練習分組討論,時間25分鐘。由于所有練習要求學生課前完成,所以討論時只需將各自的譯文與他人的進行對比,共同探討恰當的譯文。討論完成,請各組學生進行譯文分享,再請別組學生進行評價,最后老師給出參考答案進行重難點講解。
第五次課的第一小節,老師講解語法部分的知識點,并結合該部分的配套練習,如句子改寫、改錯等強化語法規則。第二小節,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該部分的翻譯練習,操作方法如第四節課第二小節。
(三)實踐效果及反思
1.實踐效果
由于對分課堂將一半時間交給學生進行隔堂討論,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充分準備,討論時,學習好的學生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展示給其他同學,后進的學生也較以往敢于與其他同學交流,課堂討論較為熱烈。學生在對分課堂上的表現總體比在傳統課堂上的表現積極,真正實現了學生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化,而老師也變成了引導者、指導者和監督者,其負擔也較以往有所減輕。
2.反思
(1)精講環節。對分課堂對于教師的挑戰主要是知識的精講環節。講什么、怎么講是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前的基礎英語課,教師逐字逐句地講字詞和語法,生怕給學生漏講知識點,養成了什么都講,什么都不敢丟的習慣。比如,一個詞,講了定義,講用法,講了派生,講例句。而現在要注意把重難點的內容挑出來講解,剩下的交給學生自學。至于哪些講,哪些不講,可以在集體備課時共同討論決定。
(2)討論環節。對分課堂給學生一半時間討論,而討論很容易流于形式,學生有時會以討論為名閑聊或是干別的事情,這時就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嚴格的要求和監督,給學生提出具體適量的討論問題,并在每組作適當的停留,傾聽和觀察組員的表現,寫觀察日記,以便每次討論結束給學生作出及時的反饋。
(3)反饋環節。學生分組討論后的反饋是除精講以外,教師對學生進行直接指導的又一環節,是學生對于學習中的疑問尋求解答的重要部分。教師一方面需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討論互助學習予以肯定和鼓勵,另一方面要幫學生答疑解惑,并總結知識要點以達到強化的目的。
(4)作業。對分課堂中,學生的參與度明顯增加,如果還沿用以往的課程評價模式不利于對分課堂的進一步開展,因此需要將平時成績的比例加大,而平時成績的主要來源就是隔堂討論中學生的表現。
四、結語
《2018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指出,外語類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扎實的外語基本功和專業知識與能力,掌握相關專業知識,適應我國對外交流、國家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各類涉外行業、外語教育與學術研究需要的各外語語種專業人才和復合型外語人才。為了達到這一培養目標,英語專業的核心基礎課、基礎英語課程必須進行教學改革。對分課堂經實踐,是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培養學生的交際和思辨能力,可以嘗試在英語專業的其他基礎或專業課程中進行應用。
參考文獻:
[1]包本剛,曾寶成,石循忠,朱湘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的實施及對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6):122-124.
[2]趙秀芳.對分課堂: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探索[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7(1):108-111.
[3]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 5-10.
[4]2018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R].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