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峰剛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發展模式的精細化,產教融合已經成為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國家推行深化產教融合新形勢下,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從加強職業內涵建設出發,提出探索性改善策略,以期提升高校學生職業素養水平。
關鍵詞:產教融合 高校學生 職業素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5-0127-02
2017年,在我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將“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進一步深化,以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為依據,為社會培養訂單式的高素質人才的理念。當前,社會各領域的快速發展,對實用性人才的需求已經呈現出高峰的趨勢,同時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高校也呈現出很好的發展趨勢,特別是自身具備辦學特色,以市場需求作為教學導向的高校,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作為學院辦學的主體、人才依托,高校學生的職業發展狀況,不僅可以有效體現出學校的辦學質量,更關系著學生本身未來的發展和命運,因此對高校學生職業發展優劣的衡量,不能夠僅局限于考察學生的職業技能是否符合“高、精、專”,還要考慮學生自身是否具備著足以推動自身職業發展的基礎,即學生自身的高水平職業素養。
一、職業素養概述
我國國家教育部2015年制定的《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建議》文件中表示,作為同社會各行業密切關聯的教育類型,對人才的職業教育需要在知行合一、產教融合的精神引導下,同時開展學生的職業能力強化和職業素養提升,使學生本身具備的職業素養、職業能達到高度融合的效果。準確來講,職業素養,是人類在會生存中所必須遵循的一種行為規范,職業素養是由每個人的個體行為構成,個體行為是表象層面,職業素養是內涵層面,具體的表征主要體現在一個人高尚的職業操守、職業行為、職業態度、職業心理、職業規范以及相關的習慣等等。對高校學生開展專業教學時,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應該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作為產教融合的關鍵點與突破口,在進行特色專業的教學與管理時,以市場為導向,以學生的就業為前提,同時培養高校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讓學生信息充分、高度明確當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以及用人的標準,我們重點培養學生在職場規范與流程能力訓練、職業規劃、團隊協作、自我管理、溝通表達能力訓練、行業適應能力訓練、求職能力提升等方面,引領學生進入職業生涯初級階段,讓學生在校期間形成的職業品質,作為在社會上從業的軟實力,使學生的能力素質與社會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完美對接。
二、當前我國高校在開展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中的問題
(1)缺乏對職業素養的認知。目前,我國多數學校對學生職業素養的認知程度不深,雖然多數高校都已經建立了職業素養相關培訓、課程,如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等等,但是這些教學,僅限于對學生進行一個階段的培養,或是少數幾門課程的培養,并未對學生的整個培養過程加以貫穿。
(2)缺乏實踐性與針對性。在對高校學生開展職業素養教育期間,我國高校雖然已經對明確全社會對學生職業素養的要求越發提高,但是,卻普遍沒有系統化地對職業素養的培訓內容、培訓方式進行深入研究,雖然部分學校已構建出了職業素養教育方案,但是因我國職業素養教育起步較晚,因此對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普遍缺乏實踐性、針對性,這種環境下培養出的學生,仍舊無法很好地對社會人才需求加以滿足。
(3)校企合作相對淺薄。目前,我國高校采取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協調、溝通不暢,無法有效吸引企業與學校開展深層面的合作,高校對學生提供的傳統教學方式,無法滿足當下現代校企合作的需要,在學生開展實習的過程中,校企雙方都無法對學生開展深入、有效的溝通與指導,同時學校也無法充分吸收企業的文化和精髓,因此,校企的深層合作,在我國仍處起步階段。
(4)教師職業素養有待提高。目前學校在老師職業素養方面的投入不足,致使老師因為沒有經驗,缺乏實訓實習經驗,對企業文化了解不足,不能敏銳地抓住市場在理論和專業知識上的變化和需求。
三、基于產教融合提升學生職業素養有效策略
基于產教融合的職業素養培育,并非僅僅是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企業案例,或是聘請專家深入校園開展實習實訓指導,高校應該充分地對市場進行需求上的調研,并將需求融入校方的培養方案中來,依據企業制定的職業素養標準,將其融合到每一個環節的培養中去,在基于產教融合的培養期間,同時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專業素養,使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
(1)基于企業需求標準制定培養目標。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期間,應該以社會企業對于職業素養的需求標準,制定對人才的培養目標,具體需要以下幾方面的努力:首先,將企業優秀的企業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企業文化是企業的精神理念、行為規范、精神風貌、經營理念的高度凝結,是企業的靈魂。其次,邀請企業工程師走進課堂,以講座或者團隊拓展訓練活動的方式,最大化地將企業文化向學生傳遞,有效促進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有機融合。最后,在對學生開展教育期間,通過企業文化的傳遞,逐漸升華到黨、團、學、青活動中,讓企業文化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促進大學生更好地接受企業文化,進一步加強合作。這樣可以為課堂提供創新的教學內容,也使學生提前了解了市場的用人需求,進一步消除了學生就業前的恐慌心理,加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進作用。
(2)基于產教融合平臺建設職業素養課程體系。在對學生開展職業素養培訓期間,校方應該以產教融合作為平臺,構建一套健全的職業素養課程體系,企業與學院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一套全新的體系幫助學生成人成才。開設準職業人管理、職業導向訓練、求職能力提升等課程,多角度、立體化、分階段地進行職業素養培養。在大一學生活動和日常的教學中融入企業文化,更好地將企業文化向學生傳遞,通過企業內部的參觀活動,激發、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和職業方向,針對大二階段的學生,開展綜合性職業技術競賽,利用多種實操,對學生講解企業職業競爭力;對于大三學生加強學生的實戰性,以任務進行驅動,從知識模塊——能力模塊——閱讀模塊——訓練模塊——實踐模塊,采取“看、思、動”等多種形式,實現理論實踐分布教學、課堂與校園實踐活動同頻共振,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對于大四學生,面臨實習與就業,開展專門化的簡歷制作指導以及簡歷制作大賽活動,模擬招聘活動,組織各種入職培訓和職業講座,將職場技巧、就業政策和相關制度傳達給學生,使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提高,進而為畢業后的職場生涯打下夯實基礎。
(3)以企業工作項目為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手段。在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規劃和實踐環節中,企業應該肩負起同校方一樣的培育責任,作為發展的引領者,企業內的專家們應該在產教融合中具備一定的話語權,并讓專業深入高校,在多功能、實驗室、情境教師等教學設施環境下,引入行業中的經典案例,讓學生充分了解現代企業的工作要求和規范,具備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
(4)校企共同組建“產教結合”教育團隊。在開展對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中,企業還應該站在產教融合的角度,為高校的教師團隊,制訂專業的教師培訓內容、計劃,讓專業課教師在假期中參與企業掛職至少1個月,充分體驗企業的工作流程與企業的文化,以便于將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引入到對學生的教育內容中,使學生更快地適應企業與行業的發展,作為教師,教師團隊需要不斷提高科研水平,才可以為企業提供更好的咨詢、技術服務,有效促進校企的深層合作。
綜上所述,產教融合的職業素養培養模式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職業素養,體現了高等教育的目標和特色的關鍵。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滿足企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為將來就業創業奠下良好的基礎。產教融合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僅僅依靠企業、學校、教師的努力,還是不夠的,還必須依靠政府、行業企業專家、技術骨干及學生個人的共同參與。
參考文獻:
[1]陳偉民.構建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職教論壇,2011(2).
[2] 魏芽芽.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及其培育路徑探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7(3).
[3] 徐軍.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研究與實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4(11).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