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 曹佳蕾
摘要:本文從任務型教學法引導下的閱讀圈視角探討了大學英語精讀課教學模式,旨在鼓勵學生進行積極主動和創造性的閱讀,促進英語思辨能力的形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 精讀課 閱讀圈 角色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5-0196-02
閱讀作為語言學習的基本技能,在大學英語課堂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加強對所學知識的掌握,還能提高他們的表達水平。在現今的大學英語課堂上,尤其是大班課堂中,學生們通常會忽視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性。一方面,這是因為他們發現很難獲得一個相對有效的方法來改善自己的閱讀能力;另一方面,對教師而言,在閱讀課堂上找到一個行之有效的指導和監督學生的方法仍是一個大難題。在這種情況下,任務型語言教學無疑是一個恰當的選擇。
一、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背景
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已成為第二語言習得領域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它在推動以過程為中心的教學大綱設置和設計通過沉浸式交際教學手段來加強語言學習者真正語言使用的交際任務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它著重強調學習者交際能力的發展(Jeon and Hahn,2006)。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交際語言教學法,針對以演示、操練、成果為特點的傳統3P教學法的一些制約因素,任務型語言教學觀適時出現(Ellis,2003;Long & Crookes,1991)。它的出現有著無比重要的意義:語言學習是一個強化交流和社交能力的動態過程而非將語言認為是通過特定項目的練習使其內化的一件產品,只有當自然而然地處于有意義的語言練習任務中時,學習者才會更有效地掌握目標語言。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基本模式
任務型語言教學由于其靈活的教學過程,并不遵循一套固定的程序。在當前的大學英語閱讀課中,最常用的模式是由英國語言學家威利斯在1996年提出的三階段模式。根據這種模式,任務的整個程序執行可分為三部分:前任務、任務環和語言聚焦。前任務是整個任務型教學過程中最短的階段,是完成后續任務的準備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應為每個學生或學習小組分配特定的學習任務和完成任務的時間,以幫助他們明確學習目標。在任務環階段,學生應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完成相關任務。在語言聚焦階段,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應進一步學習和實踐在上一階段所獲得的新知識,以便扎實掌握和熟練運用任務過程中所習得的語言。
三、閱讀圈概況
閱讀圈最初是由牛津大學出版社書蟲俱樂部主編馬克弗爾提出的。該閱讀模式在國外相當受歡迎,它富有魔力——因為它真正能夠讓學生做到在課堂上開口說話。實際上,它是一種以學生為導向的新型教學模式。
(1)馬克弗爾閱讀圈簡介。閱讀圈由許多學生小組構成,他們在課堂上談論自己正在讀的英語故事。故事的遣詞造句必須低于學生們的實際語言水平,這樣他們才能夠進行愉快的閱讀。一個好故事是每個閱讀圈的核心。
每個學生在討論中都有各自不同的角色:閱讀組長、總結概況者、文化連接者、單詞大師等等。學生必須閱讀整個故事,完成各自的角色任務表,從而為討論做準備。
閱讀圈鼓勵學生多思考,多閱讀,多說話!
(2)大學英語課堂閱讀圈教學模式。閱讀圈是在學生積極閱讀和教師激勵的互動教學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交互式教學最初是由Palinesar提出,而后圍繞它進行的更多研究使其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首先,它是以支架式教學策略為基礎來幫助學生發展他們的閱讀策略。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負責提供語言素材,創造真實自然的語言環境。因此,要創設一個閱讀圈,教師需要制定明確的教學計劃,并提供特定的導入性詞匯或圖片,以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因此,在接下來的階段中,基于教師給出的閱讀任務,學生應當查詢相關資料,進行發散性的思考。
(3)閱讀圈教學模式主體。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真正的學習是發生在群體之內的,因為與有經驗的朋友一起學習的過程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并更有效地參與到整個過程中。因此,這種學習將更有意義并更具個體相關性。閱讀圈的建立旨在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并與團隊成員共同學習。在小組討論之前,每個成員將各自準備,然后在小組內分享他們所獲得的信息。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負責組織、引導、啟發和指導。逐漸的,討論可以從小組模式進展為課堂討論模式。教師應激發學生盡可能多地使用英語進行口頭匯報或信息交流,以提高他們的語言輸出能力。
當然,在一系列閱讀圈任務結束時,進行有效的評估是必要的。學生的個人和相互評價以及教師的評論和評分是最常用的評估形式。
從以上介紹中我們可以發現,實際上閱讀圈教學模式是一種任務實現式的教學和學習形式。
四、閱讀圈在大學英語精讀課堂中的應用。
為了激活傳統枯燥無味的大學英語精讀課,幫助更多學生參與到課文探索的過程中,并向他們展示各種提高閱讀能力的途徑,在新標準大學英語第四冊第三單元“Fifty Years of Fashion”的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了閱讀圈的教學模式。
前任務階段:作為教學過程的第一階段,其目的是激活讀者的背景知識,喚起他們對課文的興趣,并為他們設置清晰的閱讀目標。在該階段設置的任務通常會使學習者進行積極有目的的互動,激發他們閱讀文章的欲望。通過使用一些來自世界著名時裝周的圖片,我要求學生描述他們從圖片中觀察到的內容,并找出這些圖片所共同反映的主題。此過程作為本文的導入部分。
任務環階段:從這個階段開始,閱讀圈教學模式正式展開。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設計和分配一些任務,使學生有效地閱讀課文,并對其有深入的理解。任務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如掃讀,略讀,詳讀,以便進行透徹的理解和批判性閱讀。
在這一階段,我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每組五人。基于學生對課文的預習,按照課文中描述的不同時尚階段,我為每組分配了不同的文章內容。在整個過程開始前,我向全班講解了每個人的角色。
閱讀組長:他/她的工作是確保小組任務的順利開展,幫助小組成員理解段落內容,保證每個人的積極參與,組織小組成員的討論,完成關于小組成員表現的書面總結。
總結概況者: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總結為其所分配時期的經濟特征與服裝特色(主要是牛仔褲和裙裝)的關系。
詞匯大師:找出為其所分配部分所有關于服飾和裝飾的單詞和詞組,可以是材料,服裝特點,顏色,裝飾等;展示時,選擇一個單詞解釋他/她記憶該詞的特殊方式。
文化連接者:選擇一個文化信息(可以是一個人,一個事件等)進行相關的文化背景信息介紹。
問題大師:依據為其分配的部分提出三個問題并給出確切答案或個人觀點。確保這三個問題分別為事實性、分析性和評價性問題。
得到了各自的任務之后,全體同學立即進入了緊張而繁忙的準備和熱烈的討論中,因為這是在精讀課堂中首次使用該方法,并且每個人都得到了自己明確的任務,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同學們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
后任務階段:經過一節課的小組商討后,每個小組中的總結概況者、詞匯大師和文化連接者口頭匯報了他們的成果;每個小組的問題大師將自己的問題提給了另外一個小組,并就每個問題的答案相互交換了意見;閱讀組長在下次上課時需要提交他們完成的小組總結,因為該總結需要在小組全體成員完成各自的任務后經過組長細致的觀察和評估后才能有效完成。
五、結論
實踐證明,閱讀圈在大學精讀課中的應用可以極大地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增加使用目標語言的機會,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然而,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如何有效地縮短學生完成任務的時間,提高小組成員合作的效率等。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