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紅紅
【關鍵詞】 數學教學;創新思維;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6—0103—01
為改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普遍較差的教育現狀,國家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要求將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高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也成為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積極思考、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課題。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一、培養興趣,誘導學生的創新思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興趣的驅使下,小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才能創造性地思維。數學教學本身具有很強的理論性,而理論性的東西講解起來枯燥乏味,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甚至一些學生會因此對數學課產生厭學的情緒。針對這一現狀,筆者認為,教師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一課時,教師先向學生提問:“哪些數字可以被3整除?”通常學生回答是:6、9、12、18、21等, 教師接著鼓勵學生說一些較大的數字。當學生說出如 198、147、234等這些大數的時候,教師可以按照這些數字再寫出一些能夠被3 整除的數,如 189、819、918、891 等。在學生感到好奇時,讓學生進行驗證是否真的能被3整除。然后再列舉出幾個能被3整除的更大的數,讓學生進行驗證。經過驗證會發現同樣能被3整除,讓學生對此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從而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實踐證明,學生只有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有愛學數學和探索數學的動力,從而誘導學生創新思維。
二、體驗生活,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教師要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利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方法去觀察、思考、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去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與創新潛能。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用好”教材,要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開發一切有利于實踐活動的課程資源,使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掌握數學最本質的東西,從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教學“認識左右”一節內容時,教師從學生最熟悉的寫字的那只手來認識左右。教師讓學生思考:我們寫字一般用右手,那么哪一只手是右手呢?然后,教師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渴望動手參與的心理特點,又安排了一個“動一動,分左右”的游戲。開始慢一點,領著練,然后比速度,看誰的反應快。實踐證明,這樣教學,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所學知識自然而然就記住了。
再如,教學“年、月、日”時,問:“你過過生日嗎?是怎么過的?”讓學生回憶過生日的生活情境。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教師出示題目:小明今年12歲,他只過了3個生日,你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這時學生情緒高漲,對問題產生了強烈的欲望,學習興趣濃厚。這樣從學習一開始,就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主體地位上,從而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激發情趣,誘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核心。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生引入與所提問題有關的情境中,誘發出創新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他們敢想、敢問、敢說的自信心。
例如,教學“認識圓柱側面面積”時,若照本宣科,勢必會把學生的思維禁錮在“只能沿著一條高剪開,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的思維定勢上。教學時,可抓住學生已掌握測量圓柱底面、長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大小這一時機的同時,啟示學生:“能否用測量平面的方法來測量圓柱側面的大小呢?你打算怎樣測量?”這就制造了不能直接用測量平面面積的方法來測量具有曲面特征的圓柱側面積的障礙,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誘發學生聯想、設想,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多種測量的方法。當學生急于知道設想的結果時,進一步啟發:“能否把這個曲面轉化成一個平面呢?把它拆開看看。”此時,好奇的學生紛紛親自嘗試。當讓學生說說此時怎樣測量圓柱側面面積時,他們就能根據以往測量平面大小的經驗說出此時測量當前這一平面的方法。
再如,在教“圓的認識”時,教師通過談話引出課題:我們見過的很多車的車輪都是圓形的,車軸都裝在車輪的中心位置。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的呢?車軸為什么要裝在圓的中心位置?你們想知道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圓的有關知識,了解圓有什么特征。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