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芹
【關鍵詞】 數學教學;生活情境;創設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6—0107—01
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利用生活情境開展數學教學,是提升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能夠在一定意義上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自主探究的良好習慣。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創設。
一、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的作用
對于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而言,巧用生活情境開展數學教學的優點很多。第一,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大都活潑好動,并且對于未知的事物都有很強的好奇心,因而巧用生活情境能夠調動起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由此可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適時利用生活情境教學,不僅能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同時還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此外,開展生活情境教學,還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并且將理論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第二,數學知識本身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對該學科產生厭學的情緒。但是將生活情境運用到數學教學中,就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欲望。第三,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變成生動形象的知識。小學生各方面的理解能力不高,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對于抽象的概念可能一時難以理解。通過情境教學將抽象的數學理論轉變成生動形象的生活知識,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同時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二、巧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策略
(一)巧用生活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縱觀近年來的數學教學,可知要想讓學生學好數學,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數學課堂氛圍是必要的。要想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數學課堂氛圍,重視課堂導入環節就顯得尤其重要。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學會利用生活情境輔助教學,給學生呈現不一樣的新課導入方式。
比如,教學“認識人民幣”時,首先設置好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讓學生在觀察人民幣的活動中認識人民幣的面值,知道分、角、元之間的進率。另外,還可以通過購物活動讓學生認識商品的價錢,學會簡單的購物。在新課開始之前,教師可以這樣導入新課:同學們去買東西時知道要怎么付錢嗎?有誰知道應該找多少錢?假如教師去買菜花了8.2元錢,那么教師給售貨員10元,售貨員應該找多少錢?假如是給售貨員20元,50元或者100元,售貨員應該找多少錢呢?由此引入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對人民幣有更深刻的認識。
(二)巧用生活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巧用生活情境進行教學,是改革教學方法的表現,同時還能利用該方法引發學生思考,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在創設生活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間,鼓勵學生主動探究。
比如,教學“除法”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生活情境:假如你過生日時,媽媽給你買了一個大蛋糕。吹過蠟燭之后,你把蛋糕切成了兩半。生日會上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你,那么應該怎么分,才能使得每個人得到的蛋糕是一樣大小的呢?在這個問題中,教師創設的生活情境比較符合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并且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這樣能夠引發學生思考,從而做進一步探究。
(三)將生活情境融入課后作業,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生活情境還要融入到課后作業中,這樣有助于實現作業生活化,同時還達到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的目的。無論是哪個階段的數學學習,都需要通過作業的形式來進行復習以及幫助學生學會運用,那么教師就可以將生活情境融入到課后作業中,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比如,教學“因數與倍數”的知識后,布置課后作業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的作業模式難以讓學生接受,那么教師可以轉變布置作業的方法,將生活情境融入到作業中。可以布置這樣的課后作業:幼兒園有很多小朋友,教師拿了50顆糖平均分給學生,正好夠分,那么這個班級有多少人?這個問題涉及到因數與倍數的知識,學生在做這道題時需要考慮因數以及倍數的知識點。實踐證明,這樣的作業,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同時也促使學生學會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