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林萍
【關鍵詞】 幼兒;語言環境;口語;表達能力;引導;傾聽
【中圖分類號】 G61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6—0123—01
寬松和諧的語言環境是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前提,是調動幼兒勇于表達的內部動機和必要條件。所以幼兒園應該通過開展多種活動,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拓展語言內容,增強幼兒的理解和表達能力。教師應為幼兒創設寬松的語言環境,為幼兒的口語發展提供支持和引導,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會說。
一、耐心+鼓勵,讓幼兒想說
幼兒講話時教師要耐心聽不要敷衍,讓幼兒感到自己是被尊重和認可的。教師的一份耐心給他們說下去的希望,教師的一份尊重會給他們說下去的勇氣,教師的一份認可會給他說下去的動力。所以當幼兒有了說的希望、勇氣和動力時,那么“想說”就不再是難題。幼兒學習語言的過程是沒有“錯誤”可言的,有的只是他們的“嘗試”和“創新”。只有嘗試了,才會獲得正確的表達方式。鼓勵性語言行為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根據不同幼兒的性格特點,用鼓勵、互相鼓勵的方法進行引導,讓幼兒樹立信心,產生想說的欲望。如:對于能積極發言的幼兒及時地以獎勵貼、擁抱、送大拇指、鼓掌等方式給予肯定,同時以點帶面鼓勵其他幼兒也積極上臺發言。幼兒不愛說話的原因有很多,如性格內向、膽小、緊張等,在這些幼兒面前,教師可以用自己的動作、眼神、表情鼓勵幼兒大膽地說,幫助他們放松心情,使他們產生“想說”的愿望。
二、機會+傾聽,讓幼兒敢說
在生活中有些幼兒不是不想說而是不敢說,因此教師可以為這些幼兒提供多種表現自我的機會、說的機會,逐步消除幼兒獨立表現的恐懼,增強幼兒大膽表現的欲望。如:可開展“故事會”、“說一說”、“談一談”等語言活動,讓幼兒將自己身邊熟悉的東西通過自己的語言傳達給周圍的人,與他人一起分享,體驗分享的快樂,同時也為培養幼兒傾聽習慣提供幫助。“想要說先會聽”這句話不僅僅是對幼兒傾聽習慣的培養,更是對教師的一種要求,教師的傾聽是對幼兒肯定和鼓勵的一種方式,能使幼兒有話“敢說”。比如:幼兒表達不完整時,教師可以再次重復前半句,然后輕輕地對他說“你能不能把這句話說完整。”鼓勵幼兒說完整的話,當他說完整后予以表揚。當幼兒表達的和問題不相符時,教師可以說:“你的想法真奇特,你再仔細聽一聽想一想還可以怎么說?”教師再次重復一遍問題,從提供機會到鼓勵幼兒進行思考最終敢于表達。“敢說先于正確”,鼓勵幼兒大膽表達是幼兒走向正確表達的前提。同時,幼兒說話的態度會使幼兒在敢說、愛說中獲得發展,從而成為敢于表達、樂于表達、善于表達的人。
三、引導+激勵,讓幼兒會說
激勵性言語是通過肯定、贊許、表揚和鼓勵等方式激發、鼓勵幼兒不斷進取的語言特征,它具有引導和激勵功能。對于幼兒表達能力的要求不僅僅是要他說,更重要的是會說,也就是把要說的話講清楚、講完整、講得生動、形象。隨著幼兒的生活經歷日漸豐富,他想說的話就越來越多,但往往詞不達意或邏輯不清,這就造成語言不完整或者不準確。當幼兒詞不達意或語句不太完整時,教師不要急于或刻意加以糾正,應避免挫傷幼兒說話的積極性。比如:在幼兒回答問題出現說一半說不下去的現象時,教師可以蹲下來拉著他的小手,用肯定的眼神看著他,引導鼓勵幼兒把話說完,并予以肯定。對于那些性格內向的幼兒,教師可請他們做小班長,并提出要求。比如:為幼兒分發東西、當教師的傳話筒、讓他們為教師和小朋友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從多方面引導和培養幼兒。教師的激勵能讓幼兒從被動變成積極的參與活動,教師的激勵要有針對性和引導性。幼兒的發展存在著個體差異,所以教師要抓住不同的閃光點,利用這一優勢使他們樹立信心,得到發展。
總之,幼兒語言的發展是個豐富多維的過程,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培養出來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日積月累,需要教師一步步的指導和引領。可通過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教育途徑,為幼兒創造一切機會,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會說,加深其對語義的理解,促進其口語能力的提高,并能夠健康發展,使得整體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