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海濤
[摘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在物理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教學設計方面,要明確教學目標,通過學習具體的知識概念奠定統合初中物理核心概念的基礎;要有的放矢,認真完成學情分析,根據所教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掌握程度,合理選擇素材,預設教學難度、梯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教學過程方面,要充分認識到科學探究式教學對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具有重要作用;學生的有效學習是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首要關注點,要重視發揮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科學探究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在教學中具體化為發展學科核心素養,就是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筆者從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兩方面闡述了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和方法。
一、教學設計
物理教師應從物理學基本概念和規律、科學研究的思想方法、科學研究態度價值觀、科學應用意識等方面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明確教學是培養學生物理學科能力的過程,是訓練學生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能力的過程。
1.明確教學目標,通過學習具體的知識概念奠定統合初中物理核心概念的基礎。以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二節《二力平衡》為例,由本課的具體知識目標“二力平衡條件”的學習,引導學生正確區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建構物體相互作用的概念,最終統合至核心概念“機械運動和力”上,教會學生關聯 “運動狀態”的判斷與“物體受力”的分析兩方面。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相關物理學科能力,而不是掌握簡單的章節知識。
2.有的放矢,認真完成學情分析,根據所教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掌握程度,合理選擇素材,預設教學難度、梯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仍以“二力平衡條件”為例,學生通過學習,對于“力”的概念有了較清晰的認知,但知識點較為獨立分散,頭腦中并沒有直觀的物體受力分析模型,受生活經驗的影響容易作出缺乏理論依據的判斷。最明顯的就是在分析“力”的時候,容易弄混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分析題目時張冠李戴,模糊“相互作用”和“物體平衡”。診斷出學生的實際情況后,在教學設計時就要多安排一些澄清上述問題的諸如討論、講解、實例分析等活動,以此幫助學生厘清認識。
二、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學科能力、提升核心素養的過程,通過明確、具體的知識學習,完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給學生提供了多樣性發展的方向與機會,學生在學習中通過師生、生生人際關系,運用書本、電子設備等工具,通過對話與合作使課堂成為播撒思考的種子、展開交流的場所。所以,物理教學是以具體知識為載體,引導學生通過高水平的思維活動,形成物理基本觀念,即從“知識為本”轉向“觀念建構”的重要過程。
1.科學探究式教學對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科學探究式教學可以很好地完成三維目標的總體要求。探究活動可以擺脫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情況,學生在嘗試未知領域的探索行動中能夠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增進對探究本質的理解,培養科學態度和精神;在遇到阻礙時鍥而不舍地尋求答案,可以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意志;在取得收獲時的愉悅心情,能有效提高學生探索的興趣,激發求知欲。
一次有效的探究式教學的完成,可以達成知識、技能、情感各層次的目標。教師要正確認識探究的意義,因為探究的過程與探究的結果對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都是必不可缺的。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提供給學生指導性建議,而不要急于替學生得出答案。當然,一次完整的探究過程耗時極長,在具體實施時應依據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合理安排側重點,循序漸進,逐步達成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目標。以八年級下冊第九章《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一節為例,學生參與教材提供的各項探究活動,觀察到從未留意的有趣現象,進而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如在“吹硬幣”的小實驗中,在硬幣前設置遮擋物,防止從硬幣底部吹動硬幣。通過觀察現象、分析討論,在教師的指導和教材的提示下,得出飛機獲得升力的原理,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技能。
2.小組合作學習是有效的學習模式
這一教學模式的應用充分發揮了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交流和協作功能。每個學生在小組中都有位置和任務,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激發了個體的學習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學生在各自的小組中討論并解答問題,學習其他同學的優點,真正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同伴之間相互幫助,在實驗中探究科學的奧秘,提高了學習興趣,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愉悅的情感體驗;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運用已有知識去尋求解決新問題的環境,為學生積極思維創造了條件。
我校在幾年前就開始在課堂上引入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模式。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還處于模仿科學探究的階段,教師對此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在學習小組中要合理配置成員,通過“以強帶弱”“互幫互助”“強強聯合”等方式達成教學目標。
3.學生有效學習是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首要關注點
隨著教育的正規化、科學化、法制化,教育部對學生在校的學習時間做出了嚴格的規定,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多教師都感覺課堂時間不夠用,進度完不成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其實,上述情況的發生,是不適應新課改要求的一種表現。
學生有效學習的考核標準脫離不了知識的儲備量和運用的熟練程度,但是單純的教知識已經不能完成教學的要求。學生一天的學習時間有限,在每節課的40分鐘里,學生關注力持續時間也達不到一半,所以,教師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進程,采用多種手段交替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如簡明扼要的啟發講解、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資源播放、主題鮮明的探究活動、小組互助學習、典型例題的講練結合、契合教學的小測驗等。
學生有效學習的主體是學生。當了多年的老師,“傳道、授業、解惑”已經成為了本能,總想著多說點、多講點,學生才能多會點,從主觀上就已經把主體落在了自己身上;在課堂上總是自然而然地關注自己是否講明白了,總以為課堂上自己講得好,學生就會學得好,結果卻是大相徑庭。想要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就要從轉變自身觀念入手,注重教學中三維目標的達成,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筆者在教學中采取的做法大致有:1.在初學新知識時以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為主,不在內容上做細致深入的探討,防止學生因首次接觸把握不深而無法深入探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時間浪費。2.練講典型例題時不求多,貴在精,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啟發,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3.課堂上進行5到15分鐘的小測驗,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督促學生認真學習的作用,也能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4.布置的作業量以中間學生能夠在20分鐘內完成為宜,避免多數學生因為作業難度過高和完成時間過長而應付了事。5.鼓勵學生時可以從學生的成績入手,批評學生時則要針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師關注的是自己的成長,而不是單純的分數,這樣學生才不會對教師的批評教育產生過度的抵觸情緒。
4.發揮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實驗在提升學生學科能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進行實驗教學時,教師應事先確定本次實驗的三維課程目標。在授課時應盡量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理解實驗原理,引導學生參與實驗操作、認真觀察現象,鼓勵學生通過設計實驗、收集和分析等活動來提高實驗能力,督促學生認真收集、處理實驗信息,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組.初中學科教學指導系列初中物理教學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郭玉英,姚建欣,張玉峰.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物理學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