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霞
【關鍵詞】 歷史教學;生活化;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情景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3—0117—01
多數學生在初中學科的學習過程中都存在“歷史無用”的學習觀點,這就使得這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較少對歷史學科進行投入,極大地阻礙了初中歷史學科教學的發展,也對歷史教師的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對于歷史學科自身而言,其具有極為重要的知識價值與學科價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多種處理手法對學生進行教學輸出,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而在這一中間,教師通過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可以有效地使學生的實際生活與學科知識聯系在一起,從而拉近歷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歷史的存在與價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學科知識的全面發展。
一、 樹立生活化教學理念,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在以往的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都秉承“唯分數論”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之中采用教學策略的唯一標準就是為了“提高學生分數值”,這種功利化的教學理念確實在一定時期內發揮了其應有的教學作用,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發展,課堂教學不再“唯分數論”,而是重視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及綜合素質的發展,這就使得功利化的教學理念不再適宜現有的教學局面。對于現有的綜合化、素質化的教學目標而言,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樹立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從而在教學之中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這樣才能符合新課程改革與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而對于一名教師而言,其價值的發揮不僅僅在于其擁有的學科意識及學科知識范疇,還包括教師自身所具有的學習觀念與態度。學科教師作為學生在這一學科學習上的引路人,其自然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而這一影響的好壞則由教師的態度所決定,這就要求教師扭轉原有的“唯分數論”的態度,樹立新型的教學理念。如在教學“宋元文化”這一課時,筆者就不再糾結于原有的知識結構,而是轉向對學生進行拓展教學。在原有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只需要為學生介紹宋元時期的知識文化并引導學生掌握即可,但這卻不適用于生活化教學策略下的歷史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從宋元文化作品中為學生拓展了相應的生活化知識,如從《水滸傳》這本小說入手引導學生去考究宋元時期的人物服飾。值得注意的是,這本小說本屬于明清小說的序列,但其內容卻是描述宋代的生活。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特意淡化了這一特質,而是強化了其內在的知識歸屬,即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水滸傳》中涉及到生活場景的內容進行探究,而探究活動也依托于學生已經習得的知識內容并與現實生活進行對照,這種與以往不同的學習方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拉近了學生與歷史學科知識的距離,極大地促進了初中歷史學科教學的開展。
二、 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挖掘生活中的教學素材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缺乏對學生學習態度的關注,往往只關心自身的教學進度,這自然不利于歷史教學的開展。作為教師,想要對學生進行生活化的教學,首先就應當主動去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才能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生活化教學。同時,歷史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且由于年代久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產生共鳴,這就要求教師應當從學生生活入手,為學生挖掘與生活實際相貼合的教學素材。如在教學“漢代”及相關知識點時,因學生一直對中國的飲食文化感到自豪,筆者就先詢問學生在生活中喜歡哪些中國菜式,于是教學氣氛就熱烈起來了。在這一過程中,筆者為學生講解了中國菜式中所涉及到的核桃、胡蘿卜等都是張騫出使西域后帶回來的,生活中常見的玉米、紅薯、馬鈴薯等農作物則是明朝引進的。這使得學生的學習視野充分開拓,并了解到歷史學科在自身生活中的作用,從而加大了自身在歷史學習中的投入。
三、 創設生活化教學情景,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教師在生活化教學過程中要拉近自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學習場景,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與掌握。這種生活場景的表現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只要達成目的即可。如在教學“安史之亂”這一知識點時,筆者就要求學生編排表演,將這一幕真實的歷史展現出來,而學生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感受到歷史學科的魅力,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若想提高歷史學科教學效率,就要從自身入手,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生活實際,將歷史事件和學生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為了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在生活中開展探索,搜集生活中的歷史信息,再通過整理加工在課堂上反饋給學生。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