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霞
【摘 要】現有的初中物理教材,概念抽象,公式繁多,實驗探究多,計算量大,涉及知識面廣,一部分學生學習有困難。本文就物理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轉化策略作探討。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 學困生成因 轉化策略
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都要求現代教育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而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前提是對所學內容有足夠的興趣。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教學的首要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先解決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問題。不同學生在心理、智力、體力、感知、審美、情趣等方面存在差異,表現在對文化知識的學習上好惡之別。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成績出現了兩極分化:一部分學生學習成績優秀,發展成尖子生;一部分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厭惡情緒,發展成學困生,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如何幫助學困生走出“學困”的陰影,是當今新課程改革必須面對又急需解決的問題。我結合多年來從事物理教學的實踐經驗談談看法。
一、初中物理學困生的成因
物理概念抽象,公式繁多,實驗探究多。計算量大,涉及知識面廣,使學困生學習難度增大,加之學困生平時又懶惰,不能嚴格要求自己,同時學困生心理太脆弱,意志不堅定,經不起挫折,一遇到困難就退縮。遇到稍微有點難度的學習內容就畏懼,作業馬虎、抄襲。久而久之,對物理學習喪失興趣,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覺得物理學習較吃力。由于缺乏學習興趣,學困生感到物理知識枯燥無味,甚至放棄學習。
二、初中物理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1.盡量“從生活走進物理”
物理離不開生活,生活需要物理。物理教學貼近生活,這不僅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而且能滿足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困生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物理問題,并鼓勵、幫助他們解決,讓物理在生活中的價值得以體現。
例如:在學習《光的直線傳播》時,可在課前讓學生做一做手影游戲,并注意觀察什么時候才能形成影子?影子是什么顏色的?影子在什么位置?并嘗試解釋影子形成的原因。有了課前的初步探究和思考,學生帶著疑問學習這節課,上課時學生學習興趣非常濃厚,學習效果很好。
2.重視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
實驗是學好物理的重要手段,它能將抽象物理知識形象、具體化,有助于培養學困生的觀察、動手能力.有助于激發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有助于增強他們的科學探究意識。
例如:在學習“摩擦力”時,可以請兩名學困生做一個拔河實驗:準備一根木棒,一端涂上油(不讓學生知道),請一位身強力壯的男同學,再請一位身材弱小的女同學,讓他們倆用木棒拔河,比一比誰的力氣大.先讓同學們猜誰會贏.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男同學會贏。”要讓男同學握住有油的一端,女同學握住沒油的一端。故弄玄虛地說:“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然后喊:“預備……開始……”同學們驚奇地發現竟然是女同學贏了,教室里頓時炸開了鍋……,全班同學七嘴八舌地爭論、猜測,這時同學們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都躍躍欲試,但也都欲言而不能。平時注意力不太集中的學困生也頓時來了精神,教師趁勢可以揭示本堂課的課題“摩擦力”,可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3.開展小實驗、小制作、小發明活動
我經常鼓勵學困生使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各種物理實驗,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和應用性。例如:在學習“電生磁”這節課后,可讓學生自制一個電磁鐵。比一比,看誰做的電磁鐵磁性最強,吸的鐵釘最多。這樣,不僅有利于學困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而且有利于提高學困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培養學困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學困生全面發展。
4.讓學困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只有體驗與學習形成良性循環時,學生才會主動學習,學困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才能被激發出來。學習興趣的持久取決于成功的體驗,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是一種巨大的動力,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讓學生積極思考。因此。平時布置作業時應區別對待,分類處理,使優生與學困生各展所能:在平時學習效果檢測中可將試題分為A、B類,使學困生也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每次考試不僅要看分數,而且要看到學困生的進步。對學困生多表揚、鼓勵。課堂上針對他們設計的問題應盡可能簡單,如在學習重力時可讓他們回答:重力的定義是什么?重力的計算公式是什么?……讓他們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品嘗到學習物理的樂趣。在學困生取得成功的時候.教師都應及時地給予真誠的表揚和鼓勵,使學困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動力。在學生成績不佳時,或者回答問題不準確時,教師應找出其合理的成分并加以肯定。
5.正確看待學困生的“反復”
信任是一種人格力量,它促人奮進,使人努力。對學困生來說,他們的錯誤不可能一次性糾正,教師要耐心對待他們的錯誤,找機會表揚他們,讓他們樹立自信,消除自卑的心理,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鼓勵他們勇敢地面對挑戰,迎難而上,這樣就會不斷地激發他們進步的心理動力。
總之,初中物理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艱巨而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學困生的智力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差異,因而從挖掘智力因素、培養非智力因素人手,對學困生進行轉化教育。不僅能使學困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若這種強烈的求知欲望保持下去,就會使學生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克服學習中的各種困難挫折。一名好教師不但能使優秀生更加優秀,而且能使后進生不再后進。只要教師與學困生接觸溝通,切實了解學困生后,認真分析、研究,并采用有效的教學對策,就能控制學困生的產生,提高學困生轉化率。大幅度提高物理學科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初中物理實驗多視角選擇器材研究[J]金宗濤,付濤.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9)
[2]課外小實驗讓初中物理課更高效[J]劉珊珊.學周刊.2018(12)
[3]淺談初中物理的教學模式[J]姜勇.中國高新區.2018(05)
[4]初中物理學習困境的原因及對策初探[J]施小葉.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12)
[5]初中物理“探究學習”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李海蓉.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