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宏
【摘 要】一節課中,前三到五分鐘是學生精神最為亢奮但注意力卻是最為分散的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學應當從學生的認知狀態出發,合理安排教學活動,有效利用學生活躍的思維、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也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合理設計導入活動,發揮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和積極性的特點,讓課堂導入成為活躍課堂氛圍、啟迪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初中數學教學中課堂導入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適應初中階段數學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性的導入方法,為當前初中數學的課堂導入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和思路。
【關鍵詞】初中數學 課堂導入 教學
一、當前初中數學教學課堂導入現狀
1.忽視導入環節,直接進入新課教學
導入環節既是學生由課間休息到課堂學習的過渡階段,也是教師由淺入深滲透知識的重要途徑,更是通過情境或問題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靈感的重要途徑。然而,在當前的教學中,部分教師過于注重課堂教學中知識容量拓展,卻忽視了學生主體能力發展和積極主體情緒的培養。過于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快節奏的教學進程大容量知識的教學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疲勞感,更難以讓學生對初中數學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習主動性不能被有效利用,學習成效難以獲得有效提升。
2.知識的粘連程度不足
課堂導入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濃厚興趣,在于激發學生的認知矛盾,更在于為新知講授鋪墊一定的認知基礎??v觀當前的新課導入,盡管教師有意識地提高新課導入的新穎性和趣味性,但是導入環節中對知識的粘連程度不足,缺乏對學生必備知識基礎的鋪墊。在導入環節過后,學生接觸新知,并且缺乏必備的知識經驗,必然導致學生在新課學習時出現效率低下等問題。顯然,這種缺乏知識粘連性的課堂導入難以讓學生對以往的知識經驗產生聯系,缺乏延伸的課堂導入更難以深化學生思想,難以在學生的認知中形成嚴密的知識網絡,更無益于學生知識體系的形成。
3.新課導入教學的開放性不足
新課改提出,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應當凸顯其主體地位、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對于知識的學習也應當經歷認知沖突和認知矛盾后,經過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主動積極地發現新知的過程。然而,在當前的初中數學課堂導入環節中,教師對新課引入的目的性過強,意在通過課堂導入環節開始便順從自己的教學設計,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教學思路進行學習活動。這種導入思想限制了學生學習的機動性和靈活性,更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更由于導入環節的開放性不足,縮小了課堂容量,學生對知識的生成量也受到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被束縛。
二、初中數學課堂導入的方法淺析
1.有效利用情境導入法,提高知識的粘連程度
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對社會和生活的高度適應性是教學的終極目標。因此,能夠結合學生實際生活、融合生活實際與新知的情境教學法成為初中數學教學中常見的導入方法。在情境導入法這一導入方法的使用時,教師要重視知識的粘連程度,為學生鋪墊新授課必備的知識基礎,通過對必備數學知識的延伸,強化學生對知識網絡的構建,提升學生的綜合性的數學能力。例如,在進行《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這一節的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創設“為三角形的花園安裝籬笆、創建三角形花園的模型”這兩種教學情境,通過學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增加學生對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直觀感性認識。在引入相似三角形的同時,還幫助學生回顧全等三角形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在已有全等三角形學習經驗的基礎上,通過類比和分析,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條件。同時,這一情境的創設,還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全等三角形是相似比為1:1的特殊相似三角形。通過這種知識粘連性強、延伸程度高的情境導入法設置,增加了學生直觀感性經驗的同時,幫助學生深化對知識的認識,促進學生內部認知結構的構建。
2.提高活動導入法的開放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構建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應當是學生積極自主的進行知識生成的過程。就學生主體發展而言,教學活動還應當促進學生視野的擴展、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因此,在教學導入中,教師要創設開放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深化思想、拓展思路、獲得靈感,增大教學中動態的知識生成量。例如,在進行《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這一節的教學中,教師便可以組織學生任意的畫出直線,并且以兩條直線為一組,觀察兩條直線的關系,隨后再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測量工具發現相交直線中形成所形成的角以及角度的關系。這一過程中,學生便會發現,無論自己如何畫直線,都只可能出現相交和平行兩種情況;同時,學生還能通過自主活動發現對等角相等、互為補角的兩角和為180°、互為余角的兩角和為90°等規律。通過這種開放性的活動導入法設計,切實讓學生成為了學習活動的主體,推動著教學進程的發展。同時,通過開放式的活動導入法,還讓課堂教學氛圍活躍起來,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3.合理利用問題導入法,激發對新知的好奇心
問題導入法的設置能夠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和對新知的探索欲望,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不能解決問題時,產生困惑和亟待解決問題的意愿,激發學生對新知的好奇心。因此,問題導入法也是初中數學中常見的導入方法。在應用問題導入法進行教學時,問題的設置要難度適中,讓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部分問題,增加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又要存在學生應用已有知識不能解決的問題,增加學生對新知掌握的欲望,讓問題的解決引導學生對新知的學習。除此外,課堂導入的問題還要具有一定的啟發性,便于教師循循善誘、由淺入深的完成授課。
三、總結
新課導入是教學活動的必備環節,也是適應學生由課下到課上學習過渡、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現狀和知識特點,合理設計教學導入,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有效利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的高效學習。
參考文獻
[1]高尚軍.新課標下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幾點反思[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03)
[2]楊進南.淺談新課標下初中數學新課的導入藝術[J]福建中學數學,2007(06)
[3]劉代富.淺談初中數學課新課的導入技巧[J]中學數學,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