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叢
摘 要: 歷史與社會教學關鍵問題指的既是學科重點又是學習難點的問題,因此,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致力于教學關鍵問題的解決,不僅有助于教師學教目標的實現,更有助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本文從具體教學案例入手,通過對教學關鍵問題的系統分析和解決策略兩個層面進行解讀,以期為解決“如何認識區域的自然、人文環境特征及相互關系”這一教學關鍵問題提供可靠的范例模型,從而培養學生“空間感知”這一核心素養。
關鍵詞: 教學關鍵問題 核心素養 空間感知
2014年,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的明確要求,提出要提升育人水平,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那么,歷史與社會學科作為一門綜合文科課程,如何才能更好地培養與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呢?筆者以為,前提是必須促進整個教師隊伍核心素質的提升。基于此,我們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載體,即教師在課堂上需致力于對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關鍵問題的解決,以此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課堂實踐能力。
本文以《萬千明鏡映炊煙——元陽梯田》一課為例探討如何通過“認識區域的自然、人文環境特征及相互關系”這一教學關鍵問題的解決過程,凸顯對學生“空間感知”這一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歷史與社會教學關鍵問題的系統分析
歷史與社會教學關鍵問題,就是指歷史與社會教學過程中,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或實現教學目標而必須解決的、不可回避或逾越的、最基本也是最緊要的教學問題,簡單地講,既是學科重點又是學習難點的問題[1]。那么,如何認識區域的自然、人文環境特征及相互關系?這必然是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的關鍵問題之一。解決這一教學關鍵問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空間感知”這一核心素養,空間感知是指在人地觀的指導下,對不同尺度的人類生存空間(區域)的認識(感性、理性)過程[2]。具體來說,就是學生在了解的基礎上對有關區域的位置、特征、差異、聯系等進行解釋、例示(舉例)、推理(推斷)、比較、說明,就有關事實等進行歸類(歸納)、概括,并能夠展開綜合分析;也可包括具有全球視野,關注世界發展現狀和動態,理解我國與世界發展的關系等國際理解。因此,這一核心素養應包含兩個方面內容:即區域認知和人地觀念。
“如何認識區域的自然、人文特征”是區域認知這一核心素養的核心內容。區域認知即人們出于認知和實踐的需要,根據一定的標準劃分為不同類型、不同功能、不同特色的區域加以認識的過程。人們通過分析區域的自然和人文條件、總結區域特征,把握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比較、解釋和分析區域之間的差異和聯系,總結區域分異的原因和規律,評價區域開發的條件與方式,探討區域交流的機制,促進區域因地制宜的可持續發展。學生掌握了區域認知方式,就能夠懂得劃分區域是認識地球表層復雜性的一種手段,并且善于運用地圖等工具,通過區域綜合分析、區域比較、改變分析的空間尺度等認知方式,秉持正確的空間與區域觀點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
“如何理解區域自然、人文環境各要素之間,以及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人地關系這一核心素養的核心內容。人地關系指有關人類及其各種社會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人地觀念是指對人地關系的認識、理解和判斷,人地觀念具體反映在看待“地對人的影響”、“人對地的影響”及“人與地如何協調”等問題所持的見解和觀點上。在分析解決各種地理問題時,正確的人地觀念是我們必須遵照的基本觀點,同時為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學生建立了正確的人地觀念,就能夠認識自然環境怎樣影響人類,人類活動如何適應、利用和保護自然環境;能夠理解人地之間的相互影響方式、強度及可能產生的后果,進而認識如何解決人地之間的問題和矛盾,從而形成正確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此外,認識區域的自然、人文環境特征及相互關系之所以能夠成為教學關鍵問題,是由學生的生活實際決定的。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領略各地的風土人情已成為大多數家庭都能夠承擔的平常事。需要強調的是,作為價值觀形成時期的青少年,我們的目標不應僅僅是讓處在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記住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嘗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在領略風土人情的過程中真正感悟到為什么看到這樣的自然景觀,為什么會出現截然不同或極為相似的生產生活狀況,從而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能夠從切身的感性體會轉而變為深刻的理性理解;此外,通過對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特征的把握,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從而深刻理解“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以便今后更好地適應環境及為人地矛盾提供更好的解決策略。
二、歷史與社會教學關鍵問題的解決策略
歷史與社會教學關鍵問題解決策略,是指在歷史與社會教學過程中,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教學目標,解決最基本、最緊要的教學問題而制訂或選擇的相應計策、謀略與方法等[3]。就本課例而言,筆者主要采取如下策略:
(一)心中有“標”
這里的“標”指的就是課程標準。解決好教學關鍵問題的依據就是依標施教、依標解決。依標解決的前提就是充分解讀該教學關鍵問題涉及的課程標準。因此,要想在《元陽梯田》這一課例當中解決這一教學關鍵問題,根據《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內容,我梳理出了相關課標條目:
1-2-6描述我國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特征,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
1-4-2運用各種不同的地圖和圖表,描述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點。
根據上述課標,我們解讀出教學關鍵問題與課標是完全契合的。通過課程標準的引領,我們能夠更好地把握住教學關鍵問題的內核,再通過在相關章節實際教學中不斷推進這一教學關鍵問題的解決,從而實現學生對解決該教學關鍵問題方法論與邏輯推理的內化。
(二)目中有“人”。
這里的“人”指的是學教的主體,也就是學生。目中有人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關注到學生的學情及學生的個體差異。本課例的學教主體是七年級下的學生,雖然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后,學生已基本能夠根據各類資料分析某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對于“在各自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具有各自的特點”有了初步的認識,不過對于自然、人文環境各要素之間,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人地關系的認識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深度,不能形成思維的內在邏輯。因此,本課例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理解能力,采用生動形象的方法進行教學,提供大量視頻、圖片、文字等材料,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和深化,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對人地關系的思考與認知,并深刻意識到在認知區域單一要素的基礎上,務必深刻理解區域的自然、人文環境各要素之間,以及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三)手中有“線”
這里的“線”指的是課例的教學立意與內在邏輯。要想實現教學關鍵問題的有效解決,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高立意、小切口
教學立意實際上就是統領整節課內容和精神的中心,是課堂的靈魂所在。因此,圍繞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解決教學關鍵問題為核心的課堂實際教學必然具備高遠的教學立意。但立意再高,也要依托具體的案例,而本課例的選擇從云南省元陽縣的哈尼梯田這一小切口切入,讓學生深入理解山區人們的自然環境及生產生活方式的特征,從而落實區域認知這一核心素養。
2.重方法、輕內容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課堂教學中依然如此,教會學生方法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在本課例中,我采取的策略是:
(1)溫故知新
【教師呈現】根據七年級上冊綜合探究三的內容,讓學生思考:如何認識一個區域?以及從哪些方面認識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特征?
【設計意圖】通過設問,讓學生回顧和梳理認識區域及認識區域自然和人文環境特征的方法。
【得出結論】通過思考和回顧,就本課例而言,認識元陽梯田這一區域的方法是:確定元陽梯田的位置和范圍、評析元陽梯田的自然條件、關注元陽梯田的人文特色及感受該地的發展等。從哪些方面認識元陽的自然環境特征:包括地形、氣候、河流、自然資源等。從哪些方面認識元陽的人文環境特征:包括生產和生活兩個層面。生產主要指人們的耕作類型、耕作方式、熟制狀況等;而生活主要指人們的衣食住行、語言娛樂、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
當然,除了讓學生掌握上述方法外,教師還要在教學實際中注重另外一個隱形的方面,那就是讓學生掌握分析元陽梯田的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及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
(2)學會說圖
所謂“說圖”,就是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和生活能力,這就要求學生能夠運用各種不同的地圖和圖表描述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點。
①元陽梯田自然環境特征的解決策略
【教師呈現】出示云南省地理位置圖、云南省地形圖、我國氣候分布圖、云南省河流分布圖等,讓學生從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分析元陽梯田的自然環境特征。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探究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和內化如何從這些地圖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并分析元陽這一區域的自然環境特征。
【得出結論】通過讀圖與探究,學生聯系舊知,很容易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元陽地處云南省中南部,北回歸線橫穿哀牢山區,元江緩緩流過元陽縣,元陽哈尼梯田在北回歸線以南地區,地處熱帶和低緯度,氣溫較高。
②元陽梯田人文環境特征的解決策略
【教師呈現】出示元陽哈尼梯田的耕作圖和春夏風景圖、哈尼人的住宅“蘑菇房”的圖片及相關資料簡介、長街宴視頻等。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理解自然環境決定了元陽這一區域的作物生產;同時,根據蘑菇房的圖片及文字資料,讓學生感受到哈尼人們獨特的民居特色與民族品格;根據長街宴的相關視頻,讓學生意識到生產方式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與風俗習慣。
【得出結論】通過前面對元陽自然環境的分析,學生能夠認識到:高溫多雨的自然環境適合種植的農作物是喜溫喜濕的水稻。通過村寨中蘑菇房的圖片及相關簡介,讓學生感受到它的玲瓏美觀、獨具一格;冬暖夏涼、經久耐用;以及象征頑強堅毅的民族品格等。通過長街宴的視頻,讓學生認識到:哈尼族人在每年豐收之后,家家戶戶桌連桌沿街擺宴席,聚在一起歡度佳節,這既體現了哈尼族人的傳統習俗,更體現了生產深刻地影響著當地人的精神生活。
通過這兩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可以清晰地認識該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特征,從而解決教學關鍵問題第一個層面的內容。
3.遵邏輯、培素養
(1)線索一:板塊標題
在《元陽梯田》這一課例中,四大板塊的標題分別是“山在哪里”、“水在哪里”、“村寨在哪里”和“未來在哪里”,通過對這四塊內容層層遞進及相互關系的分析,從而達到解決教學關鍵問題、提升學生區域認知素養的目的。具體解決策略如下:
①“山在哪里”,解決的是元陽梯田的地理位置等自然要素信息。
【教師呈現】按照比例尺由小到大依次展示云南哀牢山區的地理位置圖,具體包括:云南省在全國的地理位置圖、哀牢山區及元江在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圖及元陽梯田在哀牢山區的地理位置圖。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這一學習活動,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方法,層層遞進地描述所述區域準確的地理位置,提升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完整性與回答問題的全面性;此外,引導學生從上述地圖中準確提取出有效的信息:如元陽梯田與北回歸線的相對位置關系等,從而為后面的教學內容做鋪墊。
【得出結論】元陽梯田地處云南省的中南部,北回歸線橫穿哀牢山區。此外,從地圖中學生還可以衍生出該區域的一些自然環境特征,如:元江緩緩流過元陽縣,元陽哈尼梯田在北回歸線以南地區——地處熱帶和低緯度,氣溫較高等。
②“水在那里”,解決的是元陽梯田的自然環境特征及相互聯系,特別是哈尼人民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生產生活條件——“水”的來源及如何利用的問題,并分析其他自然環境要素對“水”的來源的影響。
【教師呈現】出示中國氣候類型圖、云南省河流分布及與北回歸線的相對位置關系圖、云南省地形圖及霧期降雨量圖表、哀牢山區植被覆蓋圖等。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著重對元陽梯田中“水”的來源及其利用狀況的探究,不僅可以全面掌握該區域自然環境的基本特征及成因,更重要的是通過分析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環境及前面分析過的地理位置要素等對元陽梯田的“水”的來源的影響,讓學生深刻理解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密切關系,并為后面分析水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做鋪墊。
【得出結論】通過引導與分析,學生很容易認識到:該區域屬于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受西南季風的影響,來自印度洋上的水汽源源不斷地被輸送過來;該區域水源充足,有元江從山腳下流過;由于此地緯度低,氣溫高,促進了元江水汽不斷向上蒸發;再加上該區域高原山地的地形環境,水汽蒸發受山地地形的影響容易形成云霧,成云致雨;哈尼族人世世代代守護者能夠為他們涵養水源的森林,才使得上頂上有汩汩的山泉水流淌下來。于是,學生便能夠深刻理解元陽梯田形成的“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獨特自然條件。
③“村寨在哪里”,解決的是元陽梯田的人文環境特征及相互聯系及該區域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等問題。
【教師呈現】呈現哈尼民謠視頻、圖片展示哈尼民謠的翻譯,并啟發學生思考:假如你是一個哈尼族的未婚小姑娘,如果讓你選擇自己的另一半,你會有怎樣的標準?此外,組織學生探究活動:你如何安排哈尼人民生產生活的場景?(村寨、森林和梯田在山的什么位置)及為什么這樣安排?(小組派核心組長記錄討論結果并在臺上展示)
【設計意圖】哈尼民族非常重要的兩大人文特征就是梯田文化和村寨文化。通過哈尼民謠的內容,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梯田是小伙子的臉”的內涵,領悟梯田在哈尼人心中的地位,從而體會區域人文環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生產深刻地影響著哈尼人民的生活。而對哈尼人民生活場景安排的探究活動,則是希望學生能夠通過分析該區域自然人文環境的特點做出自己認為合理的安排,從而讓學生深刻理解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此外,這樣一個安排為后面更好地理解人地關系,即人與自然(特別是水資源)和諧共處及因地制宜的理念面下伏筆。
【得出結論】通過引導、分析與探究,學生能夠認識到:梯田造得好壞與否成為評價當地小伙子的重要標準,反映了哈尼人世世代代吃苦耐勞、堅毅頑強的生活品質。當然,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因此在開辟梯田、種植水稻的過程中需要大家相互幫助、相互扶持,因此他們像湄公河平原的人們一樣,鄰里和諧、關系融洽,因此,梯田成了哈尼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梯田文化因此成為整個哈尼族的靈魂。通過探究活動,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正是因為水,才使得森林、村寨和梯田這三個毫不相干的事物聯系在了一起,正是因為水,才使得他們在長期生存經驗中合理地安排生產生活的場景,即森林在山頂,梯田在山腰,村寨在森林和梯田中間的陽坡上,這樣既可以收獲純凈自然的山泉水,又可以更便捷地照看自己的農田,再根據水的重力作用,把牛羊的糞便順勢沖刷到梯田中,這是一幅多么和諧美妙的美景啊。因此,哀牢山上面是茂密的森林,山坡上是古意盎然的村寨,村寨下是層層疊疊的梯田,再加上四季長流的溝渠網絡貫穿其中,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生態系統,形成了人與自然良性發展的模式。
④“未來在哪里”,解決的是哈尼人的未來發展問題,是在學生認知了該區域的自然、人文環境特征及相互關系之后的深刻反思。
【教師呈現】出示元陽梯田的四季風光圖、村寨風光圖,并設置情景:以中國最美六大村落的評選開始,又以中國最美六大村落的評選結尾,要求學生分析“最美”的真正含義并展示組委會的評判標準及他人對哈尼梯田的評價;展示一段有關村寨城鎮化變遷的文字,引發學生的思考:為什么攝影師不樂意了?在旅游業開發過程中,你能給哈尼人民出出主意嗎?
【設計意圖】從風光圖讓學生從自然美感受到人文美,從巧奪天工的梯田美到獨特的風土人情美,從而讓學生深切理解“最美”的內涵,凸顯了人地關系的和諧共處,升華了主題,加強了學生對陌生區域的理解與反思,提升了區域認知這一核心素養。從村寨城鎮化的變遷中,讓學生深入體會蘑菇房拆了蓋水泥房的隱形內涵,就是哈尼人徘徊在傳統生活和現代化進程的門檻上進退維谷,從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如何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得出結論】通過學生的思考與教師的啟發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到:最美不僅僅是自然環境的美與人文環境的美,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通過對哈尼族困惑的思考與回答,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深切體會到在開發旅游業的同時,一定要采取文化傳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和諧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2)線索二:主題內涵
本課例的主標題是《萬千明鏡映炊煙——元陽梯田》,在這一詩意的主標題之后隱藏著自身的邏輯關系。其中,“萬千明鏡”代表以水為代表的該區域的自然環境特征及相互關系;“映”字既代表了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之間的密切關系,又反映了這幅美妙畫卷背后和諧的人地關系;“炊煙”則代表以村寨文化為代表的人文環境特征及其相互關系;而元陽梯田則凸顯該區域的地理位置等要素信息。通過內在線索讓學生更加清晰地把握這一教學關鍵問題解決的內核,并形成如下思維導圖:
綜上可知,致力于教學關鍵問題解決的課堂教學是真實有效的。但是我們要注意:不能寄希望于僅僅通過一節課或幾節課就把某教學關鍵問題徹底解決,而應該在所有區域認知的課程內容當中一遍又一遍地推進與實踐,才能促動教學關鍵問題的真正解決與實現。只有這樣,教學關鍵問題的解決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2]牛學文.從學科核心素養到歷史與社會教學關鍵問題[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6(4):14-15,13.
[3]許鍇杰.歷史與社會教學關鍵問題解決策略[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6(4).